干细胞调节特应性皮炎的研究及临床价值


干细胞调节特应性皮炎的研究及临床价值


文章图片


有一群人 , 经常卧枕难眠 。 他们忍受着皮肤干燥、皮疹、剧烈难耐的瘙痒 , 犹如脚底扎针、万箭穿心……夜不能寐、食不知味 。 这一切的一切 , 都源自声名狼藉的特应性皮炎 。
特应性皮炎听起来似乎只是一类皮肤疾病 , 并没有生命之虞 。 但其带来的剧烈的瘙痒症状、复发特性会给患造成者严重的睡眠障碍和精神负担 。 甚至伴有心血管疾病 。 因此 , 也有人称它为“不死的癌症” , 可见特应性皮炎的危害之大 。

根据2015《Clin Dermatol》文献报道 , 儿童AD患病率高达20% , 成人患病率3%-10% , 特应性皮炎已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活与工作状态 。


特应性皮炎(AD)是一种由基因病变导致的免疫平衡失调 , 在非致命性的皮肤疾病中疾病负担位列第一 , 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昂贵的皮肤病 , 目前 , 没有治愈或预防特应性皮炎的技术 , 主要通过使用皮质类固醇、钙调神经磷酸酶抑制剂、抗组胺药等进行药物干预 。 但只能缓解症状 , 而且会引起各种不良反应和耐药性 。
典型的触发因素还包括肠道菌群紊乱、食物过敏、心理因素、炎症性皮肤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 治疗原则是恢复皮肤正常的屏障功能、寻找并去除诱发和加重因素、减轻或缓解症状 , 建议避免可能引起瘙痒等症状的过敏性食物(牛奶、鸡蛋、花生等) , 忌食辛辣、冰冷、油腻的食物;避免饲养宠物 , 同时注意家庭环境卫生等 。
特应性皮炎主要病因
1.遗传因素
有研究表明父母一方患特应性皮炎的子女发病率增加一倍 , 父母双方均患特应性皮炎时 , 子女的发病率增加二倍 。 患者常有特应性疾病的家族史 , 如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 。
2.免疫因素
特应性皮炎患者往往有多种免疫学异常 , Th2型炎症是特应性皮炎的基本特征 , IL-4和IL-13是介导特应性皮炎发病的重要细胞因子 。 患者表现为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增多和血清IgE水平增高等 。
3.环境因素
环境因素包括气候变化、生活方式改变、不正确的洗浴、感染原和变应原刺激等 。 外界环境的改变可诱发或加重特应性皮炎 。
4.皮肤屏障功能障碍

特应性皮炎的皮肤与正常人对照 , 神经酰胺的含量降低 , 故皮肤的屏障功能降低 , 使大分子物质易于进入人体内以及经皮水分丢失增加 , 从而诱发和加重免疫和炎症 。
5.皮肤菌群紊乱

特应性皮炎皮损常伴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植增加和菌群多样性下降的皮肤菌群紊乱 , 以及所导致的代谢等功能异常 , 导致了皮肤炎症的进展 。
特应性皮炎伴随症状
皮肤表面粗糙 , 有细屑及皲裂 。
手掌、足底纹理粗乱 。
出现白色皮肤划痕征 , 表现为用钝器用适当的压力在特应性皮炎患者皮肤划过 , 15秒后出现血管收缩反应而呈现出白色的划痕 。
眉外半侧的眉毛稀少或缺失 。
眼睑下方出现皱褶 。
眼周发暗 , 有棕色或灰色阴影 。
某些特应性皮炎患者会出现发际变低的症状 。
特应性皮炎的传统治疗方式着重于日常护理和激素用药 。 但即使这样 , 很多患者仍控制不佳 , 症状反反复复发作 , 口服或外用糖皮质激素是一把“双刃剑” , 长期用药可能会带来副反应 。
近期 , 《cells》期刊发表了干细胞治疗特应性皮炎的研究成果 。 韩国研究员Kyong-Oh Shin从人脂肪组织中提取间充质干细胞(MSC) , 采用MSC外泌体对特应性皮炎模型小鼠展开动物试验 , 结果发现MSC可有效改善特应性皮炎 。

皮肤缺损和异常的免疫反应是AD发生发展的关键因素 , 因此 , 干细胞独特的修复能力和免疫调节对有效治疗AD至关重要 。
Kyong-Oh Shin指出 , MSC是中胚层的一类多能干细胞 , 属于成体干细胞 , 它可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发挥修复特应性皮炎的作用:
01
抑制皮肤炎症
在AD模型小鼠中观察到IgE生成和IgE诱导肥大细胞浸润显著增加 , 研究员通过MSC回输后发现小鼠体内的变应性炎症反应显著降低 , 炎症性细胞因子IL-4、IL-5、IL-13、TNF-α、IFN-γ、IL-17和TSLP等显著下调 , 证明干细胞有效抑制皮肤炎症 。
02
修复受损的皮肤屏障
在恶唑酮诱导的AD模型小鼠皮下注射MSC外泌体 , 可减少小鼠表皮的失水 , 同时增强角质层水合作用 。 研究员认为 , 这是MSC外泌体诱导神经酰胺和二氢神经酰胺的产生 , 这些物质可促进表皮屏障修复 , 改善表皮通透性屏障功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