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东北农村有多冷?那时候的农民是怎么御寒的?

【六七十年代,东北农村有多冷?那时候的农民是怎么御寒的?】东北地区气温是过了十月一日基本上就进入冬天,十一月份开始天气正式冬天到来 。气温一天比一天冷,零下三十度的温度是常事 。题主问农村的防寒保暖办法,多少年人们总结下来很多适合生存的绝着 。我前文提到的土坯砌墙的房子,都是以冬季保暖为基础 。每家每户都有火炕后来条件好的在加上火墙,人睡在火炕上面一夜都是热的 。因为炕面的土坯已经被火烧的很热,睡前再将炉灶漆满可燃材料,保持漫漫燃烧 。农村烧火的材料是比较多的,玉米棵和黄豆节等都可做为原料燃烧 。六七十年代农村户是舍不得买煤的,而且煤是定量供应城市居民的,农村没有煤的供应指标 。有钱也无处购买 。黄豆节玉米芯是最好的材料火力相对旺一些 。草原的人家还可以打草烧火取暖做饭 。农民姐妹们天气太冷就不太到外面活动了,男人们基本上有皮棉帽,狗皮做的最好 。绵羊皮大衣还有一双胶底布面的棉鞋,棉鞋中漆上有一种草叫“乌拉草”,这种草用木头砸一下变软后特别温暖 。那时候也没有袜子穿上它脚不臭而且不用冼脚 。最有代表性的保暖装备是村里的大车老板,上好的狗皮帽子,还有上讲究的是狐狸皮的帽子,这种不是一般的人都有的 。一件绵羊皮大衣,一双毛毡的靴子将小腿保护住 。重量沉点但是赶着大马车甩着大鞭子,高头大马马玲儿一响派头十足 。我最爱看大老板赶着几头枣红马几米长的大鞭子一甩,放开喉咙一声大喊马儿步调一致,在雪地上跑着那个美丽景色 。那个困难的年代穿的不象现在那么的多种保温材料的衣服,但是传统的土办法还是比较多的 。如用草制成草莲子晚上把窗户档上,防止冷气通过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