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神舟十三号 , 于2021年10月16日发射升空 , 3名航天员开启了为期6个月的空间站驻留任务 。 在此期间 , 先后开展了两次出舱“太空行走”活动 , 两次进行天空授课 , 还开展了机械臂辅助舱段转位与手动操作、一系列的空间科学实验等 , 这些任务的圆满完成 , 为下一步全方位、开足马力完成天宫空间站建造 ,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按照既定计划 , 神舟十三号3名航天员即将于4月中旬离开空间站 。 根据最新的消息显示 , 4月16日将择机实施载人飞船与天和核心舱分离 , 返回舱通过“再入大气层”的方式返回地球 , 预计从飞船脱离空间站到抵达地面 , 前面用时仅仅7.5个小时 , 这个时间要比神舟十二号的28.5个小时 , 大幅压缩了21个小时 。 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 , 得首先看看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 , 返回地球所必须经过的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与空间站分离 , 随后载人飞船点火 , 获得返回时的动力 , 为穿越大气层做好准备 。
第二步是宇航飞船点火后 , 按照已经设定好的参数 , 不断调整飞行姿态 , 以获得最佳的飞入大气层的“再入姿态角” 。
第三步是在合适的时机 , 推进舱与返回舱脱离 , 载着航天员的返回舱准备进入大气层 。
第四步 , 也是返回舱返回时最关键的一步 , 那就是以“半弹道式”穿越大气层 , 即返回舱经历进入大气层、跳离大气层和再入大气层的阶段 。 在这个阶段里 , 返回舱随着高度的降低 , 运行速度越来越快 , 而空气密度随之升高 , 两者之间的摩擦也越来越剧烈 。 此时 , 返回舱的外部全部被浓密的等离子体包围 , 从外部看 , 返回舱通体会变得“红彤彤” 。 不过 , 在返回舱高效的隔温、降温层以及减震装置的保护下 , 返回舱内部的温度被控制得很低 , 不会发生灼伤问题 , 只不过航天员需要忍受5个G左右的重力加速度 。
第五步 , 返回舱穿越信号无法传输的“黑障区”后 , 继续高速坠落 , 当轴向过载达到相应数值时 , 便会自动开启反向升力装置 , 从而减少一部分重力加速度 , 最大限度保障航天员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 与此同时 , 还能利用反向升力控制 , 在一定范围内进一步调节返回舱的飞行轨迹 , 向着既定的降落地点飞行 。
第六步 , 当返回舱的下降速度达到200米每秒时 , 基本上返回舱受到的空气摩擦阻力与重力会保持平衡 , 返回舱将以匀速姿态继续下降 。
第七步 ,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0公里左右的时候 , 着陆系统开始启动 , 随后降落伞打开 , 并抛去返回舱底部的隔热层 , 返回舱下降速度明显减小 , 缓缓向着地面靠近 。
第八步 , 当返回舱距离地面1米的时候 , 返回舱底部的反向推力发动机点火 , 使返回舱下降速度瞬间减少到6米/秒左右 , 返回舱以这个速度与地面相撞 , 航天员平安回到地面 。
上面就是航天员从天宫空间站返回时所经历的几个关键阶段 , 这种“半弹道式”穿越大气层的方式 , 目前广泛应用于各类载人航天返回舱的返回活动 , 是最可靠、最安全的方式 。
在航天员还没有返回的前N多天 , 地面的工作人员便已做足了准备 , 精确地确定了返回的时间、设计了精准的返回舱返回参数 。 值得一提的是 , 地面搜救回收地面分队早在6个月前 , 就已经着手开展回收任务的专项演练和训练 , 有力提升了在复杂的地形和环境条件下 , 快速定位返回舱、及时找到返回舱和妥善后续处置的能力 。 在返回舱返回地球的这几个小时里 , 专业、地方和应急搜救力量 , 都已经严阵以待 。
之所以神舟十三号返回舱比神舟十二号返回的时间短20个小时 , “节省时间”最主要的环节有两个 。
第一个环节是不需要开展与空间站的径向对接试验 , 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在与空间站分离后 , 并没有第一时间返回地球 , 而是还进行一项试验 , 即与核心舱的径向交会 , 飞船需要在天和核心舱周围开展若干次绕飞 , 然后开展径向交会试验 , 这个过程前后花费了大约4.5个小时 , 这个试验为后续神舟十三号与空间站的顺利对接 , 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而神舟十三号不需要开展这项试验 , 这就节省了4.5个小时 。
推荐阅读
- 太空出差返京也要进行隔离?
- 神舟十三号返回后,航天员无法站立行走,实在让人心疼
- 神十三航天员返航过程,看似非常安全,实则危险重重
- 若把砖头扔进马里亚纳海沟,会发生何事?会沉到海底吗?
- 神舟十三号!取得圆满成功,返回地球。
- 解读太空“出差”三人组的“回家之路”
- 海洋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警钟要敲响,出现了我们最害怕的东西
- 珞珈山上的神秘光束,究竟是什么?
- 世界4大未解之谜:第1个是天外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