藿香正气散加减治黄疸医案
黄疸,是以面目及全身皮肤发黄为特点其中尤以目黄为要 。
《灵枢·论疾诊尺》篇:“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 。”《杂病源流犀烛》:“目黄者曰黄疸,以目为宗脉所聚,诸经之热上熏于目,故目黄 。”其发病多与湿邪有关,如感受时邪或饮食不节;或劳倦内伤而致湿热或寒湿阻于中焦,熏蒸瘀阻肝胆,迫使胆汁不循常道而溢于肌肤,则可产生黄疸 。现代医学认为,黄疸是指高胆红素血症,临床表现即血中胆红素增高而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出现黄染 。当血清胆红素浓度为1~2mg/d时,而肉眼看不出黄疸者称隐性黄疸 。如血清胆红素浓度高于2mg/d时则为显性黄疸 。病因有:①溶血性黄疸:由于红细胞破坏增加,胆红素生成过多而引起;②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病变以致胆红素代谢失常而引起;③梗阻性(阻塞性)黄疸:肝内或肝外胆管系统发生机械性梗阻,影响胆红素的排泄导致;④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有某些先天性缺陷,不能完成胆红素的正常代谢而发生 。中医对黄疸的辨证论治一般分为阳黄和阴黄两大类 。阳黄包括:①热重于湿型:治法为清利湿热退黄,主方茵陈蒿汤加减;②湿重于热:治法为利湿化虫,佐以清热,主方药茵陈五苓汤和连朴饮加减;③急黄:治法为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主方千金犀角散加减 。阴黄包括:①寒湿困脾,治法为温阳健脾,化湿退黄;主方茵陈术附汤加味;②脾虚湿滞:洽法为健脾养血,利湿退黄,主方黄芪建中汤加减 。
【临床应用】
何氏以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黄疸阳黄 。证属外感风寒,内伤湿浊,郁而化热,致湿重于热之阳黄症 。治以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佐以清热之法,处方:绵茵陈、藿香各30,大腹皮、紫苏叶、茯苓各20g,半夏、厚朴各15g,陈皮、白芷、桔梗、甘草、车前子各10g,1剂,水煎服 。
【病案举例】
李××,男,30岁,农民,1995年8月2日初诊 。身体素健,半月前遇雨湿身,继而恶寒,稍发热,身困,胸膈满闷,腹胀便溏 。
在当地卫生院经中西药物治疗1周无效,反觉症状加重 。诊见患者精神不振,思睡,身目皆黄,腹胀疼痛,体倦乏力,口淡不渴或喜热饮,胸脘痞满,大便稀,小便黄如浓茶,舌苔白厚腻,脉缓 。肝功能检验:谷丙转氨酶200U/L,直接胆红素12moL辨证乃外感风寒,内伤湿浊,郁而化热,致湿重于热的阳黄症 。治以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佐以清热之法,以藿香正气汤加味 。处方:绵茵陈、藿香各30g,大腹皮、紫苏叶、茯苓各20g,半夏、厚朴各15g,陈皮、白芷、桔梗、甘草、车前子各10g,1剂,水煎服 。二诊:药后,诸症稍好转,效不更方,守方又服3剂 。三诊:诸症明显好转,仍守方每日1剂,水煎服,又服7剂,四诊:患者精神清爽,胸脘痞满尽失,身目黄渐淡,口淡,知饥欲食,小便淡黄舌苔薄腻,脉缓 。肝功能复查:谷丙转氨酶80U/L,直接胆红素8mol/L.守方再服7剂,患者各症全消,身体康复,能参加正常劳动,复查肝功均已正常3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黄疸医案】按:阳黄症湿重于热型临床多以茵陈五苓散加减治之 。本例虽属湿重于热之阳黄症,病机为外感风寒之邪内受湿滞之困 。后拟芳香化湿,理气和中,佐以清热之法,以藿香正气汤加减,疗效显着,仅十数剂病得痊愈 。此乃治病必求其本之明训的验证 。
推荐阅读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胁痛医案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脂肪肝和慢性迁延性肝炎医案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急性胃肠炎医案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老年性腹胀医案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糖尿病性腹泻医案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糖尿病胃轻瘫医案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肠易激综合征医案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消化道肿瘤医案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溃疡性结肠炎医案
- 藿香正气散加减治胃脘痛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