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子宫附件炎医案

子宫附件炎是致病微生物侵入生殖器官后引起输卵管、卵巢感染的妇科常见病之一 。但输卵管、卵巢炎常常合并有宫旁结缔组织炎、盆腔腹膜炎,且在诊断时也不易区分 。因此,盆腔腹膜炎、宫旁结缔组织炎,也被划入附件炎的范围 。附件炎分急、慢性 。急性期的症状明显,主要表现为发热、寒战和下腹部双侧或一侧剧痛;慢性附件炎有程度不同的腹痛,或小腹坠胀和牵扯感,时轻时重,伴有白带增多、腰疼、月经失调等症状 。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口有脓性分泌物流出,附件多有压痛及触痛 。实验室检查可见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有增高 。
中医认为,此病属于“症瘕”、“带下病”、“痛经”范畴 。多因经行、产后胞脉空虚或平素体质虚弱,邪毒乘虚内侵胞中与气血相搏,以致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调,冲任受损而发病慢性附件炎较多见,常常是先有急性炎症过程再转为慢性,也有的急性炎症过程不明显,一般发现就已经是慢性的了 。故在治疗上,应结合病人情况,辨证施治 。
【临床应用】
刘氏等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子宫附件炎96例 。其中中医治疗内服少腹逐瘀汤为主 。处方:小茴香10g,炮姜6g延胡索9g,制没药9g,当归12g,川芎9g,肉桂6g,赤芍9g,蒲黄9g,五灵脂9g,荔枝核15g,橘核仁15g 。随症加减:在急性期表现发热,下腹痛甚,带下量多、色黄、有秽气,化验血常规白细胞10×0以上,妇科检查示下腹压痛明显,B超检查见附件增厚或盆腔积液者,可减去炮姜、肉桂、小茴香,加黄柏12g,金银花15g,蒲公英15g,薏苡仁20g,术10g等行气活血,化瘀散结 。慢性期者见下部隐痛,白带量多或正常,伴有气血亏虚象,加党参15g,地黄15g,黄芪15g等补益气血,化瘀散结 。
兼见下腹部痛,伴有虚寒像,加杜仲12g等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水煎,日1剂,10日为1个疗程 。西医治疗:生理盐水250ml,氨苄青霉素5g,甲硝唑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7~10日外治法:洁尔阴液20ml,加温开水200ml,每日夜间睡觉前阴道冲洗1次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妇科检查及B超检查盆腔、附件区炎性包块及盆腔、子宫直肠凹陷、输卵管积液完全吸收;显效:临床症状减轻,妇科检查下腹部压痛缓解,B超检查盆腔积液减少,炎症包块明显缩小;有效:积液吸收症状减轻,但炎症包块无明显缩小;无效: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治疗结果:本组96例,治愈48例(50%),好转29例(30.2%),有效10例(10.4%),无效9例(9.4%)有效率占90.6% 。
【病案举例】
【少腹逐瘀汤加减治子宫附件炎医案】王某,32岁,2004年4月3日初诊,患者月前因经期淋雨后出现恶寒、发热,经治疗后全身症状缓解,后出现下腹部疼痛,经期更甚,带下量多,给予对症治疗未愈 。近1月来下腹部疼痛加重,腰膝酸痛,月经后期,经色紫暗有块,带下明显增多,舌质淡苔白,脉沉涩 。妇科检查,子宫轮廓清,形态大小正常下腹部明显压痛B超检查:左侧附件可见到1.5cm×1.9cm低回声区边界清,壁厚,为炎症包块,右侧附件增厚2cm,其内可见到有条索状低回声区,于陶氏腔内可探及1.4cm不规则液性暗区 。西医诊断:子宫附件炎中医诊断:寒凝经脉,瘀血内停 。治法:少腹逐瘀汤加减 。治则:温经止痛,化瘀散结 。方药:小茴香10g,炮姜6g,延胡索9g,制没药9g,当归12g,川芎9g、肉桂6g,赤芍9g,蒲黄9g,五灵脂9g,荔枝核15g,橘核仁15g,莪术10g,薏苡仁20g.1日1剂 。生理盐水250ml,氨苄青霉素5g,甲硝唑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 。洁尔阴液20ml,加温开水200ml,每日夜间睡觉前阴道冲洗1次 。经上述治疗7日后,疼痛明显减轻,白带明显减少,停止静脉滴注及外用抗菌药物,在上述中药的基础上加杜仲12g,服10剂后,下腹部疼痛症状完全缓解,超复查双侧附件正常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