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萎缩性胃炎医案

慢性萎缩性胃炎也称萎缩性胃炎 。是指胃黏膜表面反复受到损害后导致的黏膜固有腺体萎缩,甚至消失,黏膜肌层常见增厚的病理改变 。
由于腺体萎缩或消失,胃黏膜有不同程度的变薄,并常伴有肠上皮化生,炎性反应及不典型增生 。慢性萎缩性胃炎以病情迁延、长期消化不良为特征 。主要表现为腹胀,稍微多食则腹胀更明显,口淡无味,胃脘部隐痛不适,疲乏,消瘦,纳差,贫血等,属中医学“痞满”、“胃脘痛”等范畴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病原因至今尚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与免疫因素、胆汁反流、生物因素、药物因素以及相关疾病的影响相关连,中医学认为与感受外邪、情志失调、饮食不节、脾胃虚弱、先天不足等有关 。
【临床应用】
1.董皓对3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进行临床观察,以香砂六君子汤为基本方,方中党参20g,白术、麦冬、茯苓12g,半夏、石斛各9g,木香、砂仁各6g,焦三仙15g,甘草6g 。肝气犯胃者加川楝子、白芍;湿热内蕴者加黄连、竹茹;脾胃阳虚者加干姜;久病瘀血者加三七、赤芍;胃黏膜异型增生者加莪术、白花蛇舌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加黄连、蒲公英、马齿苋 。诸药煎300ml,分两次口服,连服60天为1疗程,疗程结束后复查胃镜并取病理活检 。总有效率86.7%提示本方具有补益脾气、滋养胃阴、健运之功效 。
按本方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甘温益气;半夏、木香、砂仁行气止痛,麦冬、石斛滋补胃阴,诸药合用具有补益脾气、滋养胃阴、健助运化之功效 。临床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在改善症状、减轻胃黏膜病变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疗效,体现了中医治病求本的特点 。同时,现代药理学亦证实黄连、蒲公英、马齿苋对幽门螺杆菌具有杀菌和抑菌作用;莪术具有抗水肿、消除炎症、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
2.王木生等选8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对照组35例,治疗组45例 。
对照组:服用果胶铋1.0g/次,3次/天;呋喃唑酮0.1g次,3次/天;阿莫西林胶囊1.0g/次,2次/天,连服2周维酶素片1.0g/次,3次天连服3个月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加味香砂六君子汤 。
方剂组成:木香10g,砂仁10g,党参10g,茯苓10g,白术10g,鸡内金10g,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1剂/天3个月为1个疗程 。本观察治疗组的临床疗效(95.56%)明显优于对照组(71.43%)(P<0.01),说明中西医药物配伍应用,能够明显提高疗效,且未见任何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按方中木香行气止痛,健脾消食 。《药品化义》称“木香,香能通气,和合五脏,为调诸气要药 。以此治痞闷嗳气,水肿腹胀,痢疾脚气,皆调滞散气之功” 。砂仁行气调中和胃醒脾 。党参补气健胃,生津止渴 。白术健脾化湿 。茯苓渗湿利水,益脾和胃,宁心安神 。鸡内金消积滞,健脾胃 。
3.史凤相治疗本病85例,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58例,其中伴肠腺化生者45例 。对照组27例,其中伴肠腺化生者23例中医辨证属脾胃虚弱型(胃脘隐痛,喜暖喜按,纳差乏力,食后胀闷,舌淡苔薄白,脉虚弱) 。给药方法:两组病例均给予果胶铋胶囊100mg,每日3次口服;替硝唑片400mg,每日3次口服共2周并辅以维生素C片及叶酸片口服 。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服香砂六君子汤:香附15g,砂仁10g,人参15g,白术20g,茯苓15g,甘草10g,陈皮10g,制半夏10g 。气虚明显加黄芪30g,胃痛发作时可合用良附丸 。煎服法:加水1000ml,煎至600ml,每次300ml口服,每日2次 。对照组单纯采用西药治疗,6周为1个疗程 。结果:胃黏膜病理组织学胃腺肠化生改善情况:治疗组45例,显效23例,有效14例,无变化7例,加重1例,总有效率82.2%;对照组20例,显效3例,有效5例,无变化10例,加重2例,总有效率40.0% 。两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 。
【病案举例】
1.张某,女性,42岁,办事人员 。初诊2006年11月15日,患者自诉胃脘痞闷,时有疼痛,饮食不佳,头晕乏力反复发作五年余本院B超和化验均未发现异常,胃镜提示:胃黏膜色淡平薄,白相为主,慢性萎缩性胃炎 。刻下见:胃脘闷胀不舒,嗳气,食少,头晕乏力,形体消瘦,大便软,小便短,舌质红苔薄少,脉细弱 。辨证分析:根据四诊合参,该患者存在“久病必虚”的症状如头晕乏力,形体消瘦,脉细弱 。又存在“久病必瘀”的症状,如时有腹痛 。治疗原则宜补中益气,健脾和胃,理气止痛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党参15g,丹参15g,白术6g,枳壳4g,茯苓15g,广木香6g,麦芽15g,甘草3g,三七5g,元胡6g,砂仁(后入)3g,川子15g,以上中药用清水文火煎后,分2次服下,连服一周 。二诊:2006年12月5日 。患者服上药后,胃胀胃痛基本消失,饮食增加,精神好转,舌质淡红,苔薄少,脉细数,照上方,减川楝、元胡,加黄芪15g,白及15g,连服7剂 。每日1剂,文火煎服 。三诊:2007年1月17日 。患者服上药后,诸症好转,面色佳红,二便正常,饮食倍增,刻下见:舌质淡红,苔薄少,脉绌数,中药修改如下:党参15g,白术6g,怀山药12g,茯苓15g,丹参15g,白及12g,木香5g(后入),甘草3g,砂仁4g(后入),半夏9g,黄芪20g,元胡6g 。以上中药用文火煎服,每天1剂,续服1周同时交待饮食以软质为主,稀饭与面条较佳 。忌粗硬辛辣之品 。四诊:2007年2月5日 。患者来诊,自诉胃脘闷胀等症均减,能从事轻微工作 。照上方续服2周,以固疗效 。
按本方取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疗,方中党参、白术、淮山药健脾和胃;木香、砂仁理气止痛;黄芪补气;半夏止呕降气;丹参活血祛瘀;药中病机,故疗效尚佳 。且活血化瘀药物可以改善胃微循环,增加黏膜血量,改善铁氧状态和营养物质供应,促进胃黏液的产生,保护胃黏膜屏障,使萎缩腺体和胃功能恢复正常 。张某上述症状明显改善,半年后胃镜复查已转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脾胃有病,奈何中州之医,不善扫除仓廪,是陈积而不能去也 。”因此主张以化瘀祛陈,洁肠胃,而护养胃气 。
2.刘某某,男,50岁,农民,初诊于190年3月16日患者胃脘部有嘈杂感,嗳气频作,饮食稍冷、稍硬则胃疼,口干不欲多饮,大便溏薄,脉沉细弦,舌体胖嫩、质淡、苔薄白,胃镜镜检示胃体远端大弯侧及胃窦部后壁黏膜变薄,色苍白有结节感,血管显露,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中医辨证:脾胃气虚兼血瘀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温阳通络止痛 。方药:香砂六君子汤加减:黄芪15g,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5g,砂仁6g,陈皮10g,半夏1g,吴茱萸6g,蒲黄10g,五灵脂10g,甘草6g 。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服上方3剂,自觉胃脘部舒适,嘈杂感消失,嗳气及饱胀感也较前减轻,纳谷增加,便溏及脉舌同前,原方加量,继服3月 。
按现代研究认为,本病由于胃黏膜长期处于炎性刺激状态,导致胃黏膜退化变薄,胃腺萎缩,使分泌胃酸功能减退,胃酸减少或消失,从而产生一系列症状 。该患者既有脾胃气虚夹湿之候,又有胃阴不足之象,当以健脾益气化湿为先,脾胃健运湿去则诸症渐减 。后予养胃阴之玉竹、白芍、麦冬、陈皮香燥伤阴,故去而不用,令补气而无伤阴之偏 。养阴而无碍脾之弊,受纳有权,运化复常,诸症消除 。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治萎缩性胃炎医案】3.张某,女,38岁 。1993年3月9日初诊 。3年前开始无何诱因而胃脐部胀满疼痛,恶心气,时有反酸、食后胀甚,经治疗后好转一年前疼痛加重,于92年11月2日在我院做胃镜检查,结果为: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②慢性萎缩性胃炎 。经服用西药及中药治疗4个月无明显效果,故慕名求治于徐老 。诊刻,神情抑郁,面容消瘦,脘胀连胁,嗳气则舒,时而疼痛,泛吐酸水,食少便干,月经量少,舌淡红苔薄白、脉弦 。证属肝气郁结横逆犯胃,肝胃不和 。治以疏肝和胃通络止痛,四逆散加味,处方:柴胡10g,枳壳10g,白芍15g,陈皮10g,香附10g,元胡10g,广木香6g,炒莱菔子9g,乌贼骨15g,决明子15g,炙甘草6g,4剂 。二诊,脘胀基本消失,大便通畅,仍反酸,食欲不振,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缓 。前方去炒莱菔子、决明子,加黄连6g,吴茱萸3g,焦三仙30g.7剂 。三诊,胃脘痛消失,仅时有痞满、反酸,食欲渐增,身疲乏力,不耐劳累 。气机始通,然而脾虚之象显露,治以健脾理气消食,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生黄芪15g,党参10g,炒白术10g,茯苓15g,陈皮10g,广木香6g,砂仁3g,元胡10g,焦三仙30g,鸡内金10g,乌贼骨15g,炙甘草6g.14剂四诊,月经来潮,量少色淡冷天即净,余证及舌脉同前,前方加当归10g,继服后以香砂六君子汤随症加减治疗半年,诸症消失,能食体健、月经复调,为防止复发又间断服药半年,于1994年3月在我院复查胃镜,结果为:①浅表性胃炎;②球溃疡瘢痕期 。因无症状,嘱其注意生活调摄,停药观察,随访个4月未复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