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哪里

【成语退避三舍出自哪里】退避三舍最早见于《左传·晋公子重耳之亡》 晋楚治兵,遇于中 原,其辟君三舍 。舍,古代的长度计量单位,三十里为一舍,三舍,相当于九十里 。意思为 如果有一天晋国和楚国在中原发生战争,晋国的军队一定会 后撤九十里 。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 。重 耳闻讯出逃,最后流亡到了楚国 。楚成王收留了他,并待他如上宾 。有一王问重耳 公子若反晋国,贝l]{可以报不谷?重耳回答说 若以君之灵,得反 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此即为退避三舍这一典故的源 头 。后来,重耳回国夺回王位,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 晋国的军队在城蹼交战,晋军果然退三舍以避之 。但这个退让不仅仅是为了履 行诺言,而是借实现当初许诺为由来提升士气,并立威信于世 。后来,人们便用退避三舍比喻主动退让,不与人相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