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福建为什么叫八闽

许多城市都有自己的别称 , 而这些别称是反映这个城市文化发展的折射 。人们为了是这个城市更贴切当地的社会发展和风土人情取的 , 希望能让人更容易的记住 。你知道 , 在福建文化中 , 福建的别称是什么吗?它的由来又是什么?
关于八闽的来源 , 有四种说法 。
第一种是:福建古为闽地 , 唐朝时分为五州(福、建、泉、漳、汀) , 为福、建(今建瓯、武夷山市、浦城等地)、泉(今莆田、泉州、厦门)、漳、汀、南剑(今南平、尤溪、将乐、邵武、光泽诸地) 。
北宋时分为八州、军(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 , 邵武、兴化二军) , 南宋分为八府、州、军(福、泉、漳、汀、南剑五州 , 建宁府 , 邵武、兴化二军) , 元分八路 , 因有八闽之称;
第二种是:福建省在元代分福州、兴化、泉州、漳州、建宁、延平、汀州、邵武八路 , 明改为八府 , 所以有八闽之称 。
第三种是:中原战乱频仍 , 衣冠南渡 , 始入闽者 , 有林、黄、陈、郑、詹、邱、何、胡八姓 , 本系中原大族 , 入闽后先在闽北(今南平地区)及晋安(今福州)定居 , 而后渐向闽中和闽南沿海扩散 , 史称“衣冠南渡 , 八姓入闽” , 故称“八闽” 。
第四种是:南宋设有1府5州2军 , 固又称八闽 。
来源
福建简称“闽” , 在历史上先后有“七闽”、“八闽”、“九闽”的别称 。据古籍《周礼·夏官·职方氏》记载:“辨其邦、国、都、鄙、四夷、八蛮、七闽、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这里的“七闽” , 是福建见于史籍之始 , 也是福建简称“闽”的出处 。
东汉郑玄注:“闽 , 蛮之别也……四、八、七、九、五、六 , 周之所服国数也 。”唐贾公彦疏:“叔熊居濮如蛮 , 后子从分为七种 , 故谓之七闽 。”“七闽”概指周朝时散居于今福建和浙江南部以蛇为图腾的七支部族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有云:“闽 , 东南越 , 蛇种 。”
从远古开始 , 福建即有崇蛇的风俗 , 现在一些地方仍有遗风 , 如长汀有蛇山庙 , 漳州南门外有古老的蛇王庙 , 平和县三平村尊称蛇为“侍者公” , 南平樟湖坂一带则流行正月蛇王节祭典与游蛇灯活动 。
而在清朝嘉庆年间蔡永蒹(福建晋江人)的《西山杂志》中则有关于“七闽”的另一种解释:“古丹篆释义皇使盘瓠掌闽为七族:泉郡之畲家 , 三山之户 , 剑川之高山 , 邵武之武夷 , 漳岩之龙门潭 , 漳郡之兰太武 , 汀赣之客家 , 此即七闽也 。”
此说则出于后人附会 , 最为明显的是在远古时还无“客家”人 。从周朝至今 , 福建称“闽”的历史已有近三千年了 。古代在福建的行政建置常带有“闽”字 , 如秦时置闽中郡 , 汉封闽越国 , 南朝陈设闽州 , 五代王审知立闽国 。
“七闽”曾被用来泛指福建一带地区 。如 , 北宋年间 , 福州人蔡伯唏四岁能诗 , 举神童 , 宋真宗赵恒赠其《赐蔡伯唏》诗大加赞扬 , 首句云“七闽山水多灵秀” , 高度概括了福建山清水秀 , 地灵人杰 , 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 。
大文豪苏东坡在《送张职方吉甫赴闽漕六和寺中作》一诗中说:“空使吴儿怨不留 , 青山漫漫七闽路 。”另外苏东坡还在《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一文中说 , 江西赣州的地理位置是“东望七闽 , 南望五岭” 。
到了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 , 置福建路 , 辖福、建、泉、漳、汀、南剑六州和邵武、兴化二军 。南宋时 , 升建州为建宁府 , 福建计辖一府五州二军 。元代 , 福建行政建制几经变动 , 至治年间(公元1321—1323年) , 福建境内设八个路 , 均归江浙行中书省管辖;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正式设立福建行中书省 , 下领八路 。
明朝改路为府 , 福建全省八路先后改为福州、建宁、延平、邵武、兴化、泉州、漳州、汀州八府 。清承明制 , 福建依然保持八府建制 。从宋至清的九百年间 , 福建在大部分时间里保持八府建制 , 故有“八闽”之称 。
福州崇奉王审知的闽王庙悬有称扬王审知的“八闽人祖”匾额 , 据说是宋太祖赵匡胤的亲笔御题 , 但这种说法值得怀疑 , 因为赵匡胤于976年去世 , 十年后才出现福建辖八州(军)的局面 。北宋时期还大多习惯以“七闽”来称福建 , 南宋起“八闽”之名始盛 。
【告诉你福建为什么叫八闽】闽清白岩山 , 相传有一百零八处天然岩景 , 俗称百景岩 , 有南宋朱熹题赞的“八闽岳祖”崖刻 。南宋泉州知府王十朋 , 在州署衙门题联曰:“八闽形胜无双地;四海人文第一邦 。”元代 , 吴海《游鼓山记》云:“福(州)为八闽都会 。”明代 , 邓应奎《君山歌》有句曰:“八闽丘壑称奇绝 。”至今福建人民还十分自豪地用“八闽大地”来称呼自己可爱的家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