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您如果喜欢这种类型的文章 , 可以点击关注 , 小编会每天不间断更新此类文章 。
【用更细的网或许能更容易捕获蝙蝠】
图片来源:pixabay
去年 , 生物学家格洛丽亚娜·查维里(GlorianaChaverri)和学生通过实验证实 , 用于捕捉蝙蝠的器具会影响科学研究的结果 。 查维里的研究团队来自哥斯达黎加大学和史密森尼热带研究所 。 在哥斯达黎加 , 研究团队把细绳单丝网悬挂在树叶上 , 结果捕获了125只属于20个物种的蝙蝠 。 相比之下 , 常用的较粗的绞丝网则只捕获到了90只属于14个物种的蝙蝠 。 这项有关器具会如何影响科学研究的结果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SocietyOpenScience)杂志上 。 尽管查维里认为更细的单丝网改变了团队之间的互动 , 例如闲聊和交流变得越来越少了 , 这是因为他们要更加专注地从容易打结的单丝网中取出蝙蝠 , 但现在单丝网已经是查维里工具箱中的标配 。
《科学美国人》采访了查维里 , 内容涉及蝙蝠捕捉方案、难以捕获的食虫蝙蝠 , 以及有关用旧技术揭示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动物的新看法 。
你们在野外如何挂网捕蝙蝠?
查维里:最佳的挂网点是比较杂乱的 , 但又不至于杂乱到蝙蝠不来这里 。 但如果是植被稀少的地方 , 那么蝙蝠很容易就会发现布置的网 。 此外 , 我们总是贴着地面悬挂网 , 而且如果没有经验 , 你可能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把网布置好 , 因为它们很容易缠到衣服上 , 所以必须得非常小心 。
把网打开的最佳时间是日落时分 , 因为这时饥肠辘辘的蝙蝠开始外出觅食 , 所以在哥斯达黎加 , 大多数蝙蝠都是在下午6点至8点间被捕获的 。 不过 , 我们通常还是会尽量待到午夜 。 对于多年来常用的网而言 , 这些网线能经受大多数蝙蝠物种的撕咬 , 所以我们把网打开后 , 每隔15到20分钟去看一下情况 。
图片来源:pixabay
是什么驱使你们想要研究常用的粗网和单丝网之间的区别?
查维里:2013年 , 在哥斯达黎加的一场有关蝙蝠的会议上 , 我第一次看到这种单丝网 。 我总是乐于尝试新事物 , 所以当时我就买了一个 。 有一次我在野外用这种单丝网 , 出乎意料地捕获了之前从未捕获过的蝙蝠物种 。 当时我就觉得:“这很有意思 。 ”
几年前我在乌拉圭做一个项目时 , 我们只买了单丝网 。 当我把相关的研究结果呈现给其他研究蝙蝠的科学家时 , 他们问我:“为什么你能捕获这么多蝙蝠?”然后 , 我给他们看了我们用的网 , 他们都很感兴趣 。 这是另一个让我觉得这些结果值得发表的原因 , 因为很多人不知道还有其他类型的网可以用于捕获蝙蝠 。
当你比较这两种网时 , 你发现了什么?
查维里:我认为使用这两种网的差异非常明显 。 最主要的是能捕获的物种不同 , 例如常用的网很难捕获食虫蝙蝠 , 而这是我们通常很少见到的蝙蝠物种 。 但另一方面 , 从单丝网中取出蝙蝠的挑战也更大 。 因为很难看见这些细线 , 所以一不小心就有可能扯到一根缠在蝙蝠软组织上的线而伤害到它们 。
最近有另一项研究比较了不同的设计方式 , 发现太细的网不太成功 。 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呢?
查维里:事实上 , 蝙蝠擅长咬断单丝网 , 然后脱身 。 另一支研究团队每隔15或20分钟检查一次网 , 这是在使用常用的粗一点的网的时候的做法 , 而我们是每隔2到5分钟检查一次网 。 不过 , 有时候会因为现场没有足够多的研究人员 , 而无法频繁地检查网 。 我认为这两项研究都有说明使用单丝网的利弊 , 从而让很多研究人员更多地从研究问题的角度出发 , 来选择捕捉器具 。 研究人员通常会布置常用的网 , 并把捕获的蝙蝠物种当作这个生态系统中全部的蝙蝠物种 。 尽管有许多研究表示事实并非如此 , 但我们仍然在这么做 。
图片来源:pixabay
在你们看来 , 捕捉器具的选择会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科学研究?
查维里:它们的确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 之前的许多研究表明 , 我们其实还没有捕获现存种群中的大部分蝙蝠 , 例如 , 新热带地区现存的蝙蝠物种 。 因此 , 我认为单丝网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器具之一 , 尤其是它们还相当便宜且容易使用 。 所以 , 我不断地在谈论有关这些单丝网的研究结果 。 我希望能帮助研究人员或多或少地更接近研究的事实 。 我想这对每个人而言应该都是一件好事 。
推荐阅读
- 美在乌研究用蝙蝠把疾病传给人类,伪装成自然暴发,俄拿出新证据
- 体温越低,活得越长?中国科学家团队发现影响长寿的重要因素
- 新冠起因是什么?俄罗斯公开美国生物实验室资料,你想知道的这都有
- 人为什么不吃同类?50年代食人族爆发瘟疫,比吃蝙蝠更恐怖!
- 百米铁管贯穿山体,距今已有15万年,白公山外星人遗址无解?
- 澳洲一群蝙蝠在河上飞,正在“蜻蜓点水”,却被鳄鱼一口吞掉
- 地球要大降温?疯狂吸碳的南大洋,年吸碳量约比释放量多5.3亿吨
- 李树刚教授:烷基糖苷活性剂对煤体结构改性及甲烷解吸特性的影响
- 水星约束空心形成的前所未有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