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我国凭借北极条约,于2004年建立了北极第一站“黄河站”


1991年我国凭借北极条约,于2004年建立了北极第一站“黄河站”


文章图片


1991年我国凭借北极条约,于2004年建立了北极第一站“黄河站”


文章图片


1991年我国凭借北极条约,于2004年建立了北极第一站“黄河站”


文章图片


1991年我国凭借北极条约,于2004年建立了北极第一站“黄河站”


文章图片


随着科技的发展 , 对于地球的考研工作进入全新时代 。 有能力的大国都在全球各地进行考察活动 , 以争取取得最前沿的先手资料 , 占得国际科研竞争的主动权 。 尤其是被列为公共开发资源的两极地区 。
只不过南极因为地理位置偏远 , 经过大国之间的相互制衡成为公共区域 , 成为和平科研考察的试验地 。 可是北极地区却不想南极这样的公平准入机制 。 因为靠近北极地区的国家占有先手优势 , 提前在殖民时代就通过“北极条约”限制属地权 。

这一地区成为靠近北极圈的国家自留地 , 严格限制后期崛起国家的准入机制 , 成为自己的后花园 。 只不过因为一个偶然的发现 , 意外看到中国竟然也是“北极条约”的签约国之一 , 并通过该条约协议 , 成功捡一个大漏 。
后期经过相关部门的沟通与协调 , 建立北极第一战“黄河站” 。 取得相应的成果与突破 , 成为研究方面的突破尝试 , 为世界其他国家所羡慕 。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为何会有这样的疏漏 。 今天我们就看一看是怎么回事 , 导致这一重要条约的意外忽视程度 。

极地气候的考研工作 是大国崛起的象征
新中国自成立以来 , 我国就开始奋起直追发达国家的脚步 。 开始自建根底 , 积累工业革命欠缺的基础 。 经过工业1.0、工业2.0、工业3.0的原始积累以及工业4.0关键领域的领先 , 离不开科研工作者的努力与奋斗 。
而极地气候的研究 , 对于我国全球地质气候变化以及资源开发规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南极公开科考的这样的前沿项目 , 我国通过长城站与中山站的建立 , 研发出不错的成绩 。

为此对于北极基地的科考试验地就更为重视 , 想以此通过两地极地气候的变化规律 , 作出更大的突破点 。 只不过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性 , 不止是我国极为重视 , 就是各科研强国也是十分重视 。
为掌握自己的先手优势 , 开始在北极建立科研壁垒 , 阻止后发崛起国家的科研进展 , 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 。 极地科研进展成为各大国崛起的标志 , 是对未来全球资源战略以及地质变化的可控性的操作 。 不得不引起其他科研大国与强国的重视程度 。

北极条约的限制地 却意外为中国捡漏
这对于后发崛起的中国而言是极其不利的 , 但也是没有办法 。 北极与南极不同 , 即使中国介入较晚 , 但相对于公平的南极而言 , 北极却是有着严格的地域限制因素 。 南极因为地处边缘地带 , 人迹罕至 , 没有周围的地区性大国垄断 , 才成为人类共有的资源地 。
中国才没有被限制科研考察 , 1961年《南极条约》签订 , 1985年中国建立长城站 , 1986年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 成为科考进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 但北极极地气候却因为旧有体制限制 , 成为中国准入的拦路石 。

北极之地因为地靠北欧地区 , 且周围附属岛屿离挪威、沙俄较近的地缘优势 , 成为其重要的资源开发地 。 至此成为两国的附属地 , 只是因为沙俄内乱退出此地争霸 , 而挪威国力弱小 , 就被英法、瑞典等强国先后介入 。
为防止再次发生大战的危险 , 经过各大国的政治平衡与协商 , 此地成为各国的共同开发地 , 主权归属于挪威 。 为加大对此地的最终法理权威 , 于1920年九大国家直接签署《斯瓦尔巴条约》 , 成为第一批缔约国 。

之后更是为扩大其世界权威性 , 又在1925年先后共有20多个国家进行签约 , 使得其具有世界性的法理依据 。 这其中就有中国加入 , 成为当时的一个切入点 。 只不过当时签约的是北洋段祺瑞政府 , 但当时并没有当回事 , 就被混乱的国内局势限制 , 没有后续跟进 , 成为被遗忘的历史 。
直到65年后 , 中国科学研究院的高登义 , 接受挪威科研考验地的邀请 , 才意外发现这一条约 。 其中中国竟然是其中的成员国之一 , 而这个发现就是《北极指南》一份说明书里提到的 。 这一发现为中国科研考察地的定型提供法理支持 , 为此中国后续跟挪威政府开始接谈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