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 , 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在虚拟世界中寻找真实感的人脑子一定有问题”
当你对游戏/电影中的某个桥段的真实性产生疑问时 , 通常都会被类似的回答或者表情包给怼回去 。 为了让艺术作品更受欢迎 , 进行一定的“加工”已经成为了许多创作者之间的共识 。 但在这样的大环境下 , 有人却像买瓜的刘华强一样 , 要在这些桥段中故意找茬 。
例如在射击游戏中大家会特意追求的“爆头” , 在这群“专家”的眼中其实并不真实 。 通过射击人体的躯干部分 , 来保证命中率才是大多数实战中的情况 。
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图源:B站@反手摸你穷字幕组
至于许多二战战争片中 , 角色操纵机枪疯狂扫射的镜头就更假了——如果你在当时的战场上一直扣住扳机的话 , 机枪的枪管会因为得不到冷却而迅速熔化...
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图源同上
虽然这类将艺术作品与现实进行对比的“科普”视频 , 有点在“鸡蛋里挑骨头”的味道 , 但大家却对此表现出了不小的兴趣 。 在这类视频的发源地油管上 , 除了动辄几万甚至几十万播放量的新内容外 , 你也能找到不少破千万播放量的“经典老番” 。 而在评论区中 , 大家的态度全都是赞赏与肯定 , 平时经常能见到的“杠精”在这里则成为了“稀有物种” 。
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这类视频在油管上并不冷门
实际上 , 这类“专家点评”视频 , 作为一种科普的新形式 , 早在三四年前就已经出现在互联网上出现了 。
无聊的“填鸭”
作为科普视频 , 所有“专家点评”的核心内容几乎大同小异:“专家”们首先会亮出他们诸如军人、历史学家等专业身份 。 之后便是“挑刺”环节:专家们会通过点评某个片段或者直接上手游玩 , 在为大家点明游戏与现实情况差别时 , 科普与之相关的知识 。
和广受欢迎的现状不同 , “专家点评”最开始在油管上出现时效果并不好 。 这并不是专家们科普的内容有问题 , 而是他们的方式实在有点枯燥 。
在直接点评时 , 专家会通过大段的讲解 , 来为大家科普现实中的真实情况 。 这种“填鸭”式的科普不仅让观众们昏昏欲睡 , 同时也让视频的效果大打折扣 。
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开局一张图 , 剩下的全靠脑补
而实际上手游玩环节 , 则更像是专家的个人表演秀 。 例如在游玩“拆弹模拟器”时 , 面对滴答作响的定时炸弹 , 专家们会按照规则 , 冷静而迅速地找到答案 , 解除炸弹 , 而视频则在专家们“解决战斗” , 并发表感受后戛然而止 。 大家除了惊叹于专家们高超的职业素养外 , 并不能从中学到什么 。
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逐渐成熟
起初的反响平平并没有让这类视频销声匿迹 。 在不断的摸索中 , “专家点评”的题材与形式开始逐渐成熟了起来 。
首先是对题材的拓宽 。 在起初的视频中 , 枪械、战争与历史几乎占据了绝大部分内容 。 为了改变这种情况 , 视频中开始出现越来越多不同领域的“专家”——比如前银行劫匪、前黑帮成员等 。
他们的加入 , 让视频的噱头直接拉满 , 通过真实经历与游戏的结合 , 在满足了观众好奇心的同时 , 也起到了警示与教育的作用 , 让点评更具有现实意义 。
例如在一期让前银行劫匪体验“三男一狗”抢劫任务的视频中 , 尽管游戏因为在寻找犯罪团队、驾车逃离现场等方面被嘉宾无情吐槽 , 但在游玩过后 , 他更多的还是触景生情 , 反思自己的过去 , 并十分庆幸自己能刑满释放 , 开启新的生活 。
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现身说法往往比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图源:B站@反手摸你穷字幕组)
在开拓新题材外 , 对原有讲解形式的优化也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 科普环节的比重得到了平衡 , 原来要么大段讲解 , 要么一笔带过的情况得到了改善 。 此外 , 借助于现在制作更精良 , 更还原现实的游戏或电影 , 专家们可以为大家传授更多的“干货” 。
例如不要在毫无救治措施的情况下将刺入体内的异物直接拔出;
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如果直接拔出 , 感染与流血很可能会要了你的命
而在搏斗时 , 作为头部四块骨头的结合部的太阳穴 , 则是最需要保护的部位之一 。 因为它一旦被击中 , 轻则脑部受伤 , 重则会导致脑膜中动脉的破裂 , 当场去世 。
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图源:B站@星野派克
经过一系列的改进后 , 专家们的“点评”开始涉及到许多大家有所耳闻 , 但并不熟悉的领域 , 在勾起了观众们观看兴趣的同时 , 也缓解观众们的面对说教时的审美疲劳 , 提供了与以往不同的新奇体验 。
随着视频质量的上升 , 大家对于这类视频的关注度开始越来越高 , “专家点评”视频也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平台上出现 。 除了在油管上大受欢迎外 , 国内的B站、抖音、快手等平台上 , 你也能找到类似视频的影子 。 它们既有将油管的原视频翻译后制成的“中文版” , 也有自己请专家的“原创”视频 。 例如B站up主“星野派克” , 在搬运视频之余 , 他也会自己请像前陆战队员、中科院博士等专家 , 制作中国版的“专家点评”视频 。
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和在油管上一样 , 这类视频在国内也是好评如潮
新科普 , 新机遇
尽管现在的专家点评视频 , 题材新颖 , 种类多样 , 但他们的普及的知识 , 归根结底都还是藏在各种学术著作和资料中的“老知识” 。 换句话说 , 这种内容形式其实是对“老知识”的再度包装 。 而这种“新科普” , 正开始在越来越多的地方出现 。
例如以故宫博物院为代表的各大博物馆 , 除了建设“线上博物馆”外 , 它们还通过《我在故宫修文物》等备受好评的纪录片 , 以及推出与各种游戏联动的相关内容 , 成功的掀起了一股“国风潮” 。
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而通过新媒体账号发布视频与“日常”来进行科普 , 则更是现在的标配” 。 从被戏称为“狐主任”的“无穷小亮的科普日常” , 再到以科普小众历史的“奇葩小国”与“硬核狠人”节目而出名的小约翰可汗 , 无论是在内容深度还是在有趣程度上 , 这些“科普up主”都让大家赞不绝口 。
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今天 , 科普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走进了我们的生活 。 它在成功吸引大家关注的同时 , 也将原本看起来晦涩难懂的科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 , 从而让更多人体验到科学知识独特的魅力 。
最后 , 在翻阅资料的过程中 , 我注意到在“专家点评”视频最初出现时 , 有不少人表达了对这种形式的担忧 , 认为它无法做到妙趣横生 , 也无法普及真正的干货 。 但当时一个十分成功的“异类” , 就有力反驳了这种言论 , 它的内容是——当真正的山羊玩《山羊模拟器》 。
是啊 , 科普知识 , 从来就不是一件必须要很“严肃”的事 。
【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寻找|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迷上在游戏中寻找“真实感”了?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