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角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来源】本品为鹿科动物梅花鹿Cervus nippon Temminck或马鹿Cervus elaphus Lina e us已骨化的角或锯茸后翌年春季脱落的角基,分别习称“梅花鹿角”、“马鹿角”、“鹿角脱盘” 。
【产地与产地加工】主产于新疆、青海、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区 。脱角多于春季拾起,除去泥沙,风干 。锯角一般在冬季或早春,将鹿角至基部锯下,风干 。砍角一般在冬季,将雄鹿杀死后,连脑盖骨砍下,除去残肉,洗净风干 。
【历史沿革】晋代有烧灰,锯截截屑法(《肘后》) 。唐代有烧成炭、炙(《千金》),酒淬法(《产宝》) 。宋代有牛乳、大麦蒸(《圣惠方》),去毛酥炙(《总录》),醋炙法(《三因》) 。明代有蜜炙(《蒙》),醋煮(《人门》),米泔浸法(《景岳》) 。现行有蒸(《规范》),煨制法(《集成》)等 。
【炮制方法】净制洗净,晾干(《中国药典》1995年版) 。
切制
1.浸切洗净,锯段,用温水浸泡,捞出,镑片,晾于;或锉成粗末(《中国药典》1995年版) 。
2.蒸切取原药材,用温水浸泡,除去血水,蒸热镑片,干燥 。取净鹿角片,研成细粉,或取净鹿角锉末研成细粉(《规范》) 。
3.酒蒸切将酒灌入鹿角横截面的蜂窝状空隙中,俟酒充分浸透后,蒸2小时,趁热镑1mm厚的片,晒干(《集成》) 。
炮制煨制:先将糠皮加入锅内,再加鹿角,用糠皮盖好,用炭火煨4~6小时,至能折断为度(《集成》) 。
【成品性状】鹿角:为圆形或椭圆形薄片 。表面灰色或灰褐色,中部有细蜂窝状小孔 。周边白色或灰白色,质细密 。体轻,质脆 。鹿角粉:呈粉末状,白色或灰白色 。无臭,味微咸 。
【性味与归经】咸,温 。归肝、肾经 。
【功能与主治】温肾阳,强筋骨,行血消肿 。用于阳痿滑精,腰脊冷痛,阴疽疮疡,乳痈初起,瘀血肿痛 。
【用法与用量】6~15g,先煎;鹿角粉吞服 。外用磨汁涂,或研细末调敷患处 。
【处方应付】处方写鹿角付鹿角片;写鹿角粉付鹿角粉 。
【炮制作用】“生用则散热行血消肿辟邪,熟用则益肾补虚强精活血”(《握灵》) 。炮制后有利于调剂和制剂 。
【化学成分】主含胶质,磷酸钙,碳酸钙,氮化物 。氨基酸有天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等 。从多毛鹿角的正丁醇提取物分离出6-氧嘌呤、尿嘧啶、尿素和肌酸酐 。
【现代研究】工艺研究:高温加压法:取鹿角,锯成20cm的短节,冬季温水浸泡2
天,夏季浸泡1天,使其浸透,放人高压锅内,进行高温加压(105℃~121℃),蒸15~20分钟,趁热切成薄片即得 。此法浸泡时间和蒸制时间均较原工艺缩短,效果好将鹿角样品分成六组,A、B、C三组用高压蒸制法炮制,D、F、G用药典法炮制 。高压蒸制法:蒸汽消毒器内放人适量的水,将A放入其内,加盖,置电炉上,使内部压力自然上升至1.4kgf/cm?开始计时, 持续1.5小时 。待压力降至零刻度时取出鹿角, 自然冷却即得 。B、C同上 。对以上六组样品分别进行水溶性浸出物测定,计算煎出率 。结果:A、B、C比D、F、G分别高出11.7%、11.3%、11.6% 。本法周期短、省时省力 。切药机切制法:取整枝鹿角,主枝锯除基部突起,其余锯成6~8cm小枝,顺劈开 。每段2~4瓣,剔除枯角,人水浸泡,鹿角浸透后,捞出,沥去水,上蒸笼蒸约半小时,使软后,趁热取出立即上机切极薄片,再干燥即得 。加工后鹿角饮片呈不规则卷曲状薄片,一般片厚1mm,灰白色或灰褐色,油润光泽,半透明,质软脆,基本达到鹿角饮片质量要求 。
【鹿角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贮藏与保管】置通风干燥处 。
推荐阅读
- 自然铜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
- 望月砂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 象皮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 象牙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 蛇蜕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 黄狗肾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 桑螵峭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 海螵蛸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 海胆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
- 海狗肾的炮制方法及原理作用功效_不同炮制方法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