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产业|“黑专家”罗国森:用科技酿造“致富蜜”

◎采访人员 马爱平 通讯员 刘晓兰 王 洁
现任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农业农村局果树技术推广站站长罗国森 , 是一名“60后”的高级农艺师 , 也是屏山县科技特派员服务团水果分团副团长 。 因为长年累月奔波于山川峡谷 , 高高瘦瘦的他皮肤黝黑 , 被村民亲切地称为“黑专家” 。
几十年来 , 罗国森坚守农村一线 , 担当20万亩水果的“守护神” , 他用科技服务在这片土地上帮群众酿出了“致富蜜” 。
让水果成为屏山的致富果
“1995年 , 29岁的我来到屏山县果树站工作 。 那时候水果种类很少 , 村民们主要种的是红桔 。 当时我就想 , 无论如何要让水果成为全县人民的‘致富果’ 。 ”回忆起20多年前刚到果树站的情景 , 罗国森感慨地说 。
上世纪90年代 , 随着红桔品种老化 , 果子口感、价格和市场越来越不理想 。 这可愁坏了罗国森 , 他奔走在果园和水果市场之间 , 下决心要为屏山水果找到新路子 。 经过多次考察和论证 , 屏山县开始大力发展椪柑 。 随后 , 屏山椪柑闻名川南 , 并进入全国市场 , 获得中国第二届农业博览会铜奖 , 有了“屏山椪柑甲天府”的美誉 。
后来 , 受移民搬迁、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 , 屏山水果又历经了“三大变革” , 从红桔到椪柑 , 从苍溪雪梨到黄花、金花、翠冠等品种的梨 , 又从梨子到李子……岁月经年 , 在屏山水果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路途中 , 罗国森是实践者、亲历者、见证者 。
为了拓宽屏山县水果产业发展的路子 , 果树专家与果农们从原产李子资源中优选培育出了一个品种——茵红李 。 2006年 , 屏山县开始试种茵红李 , 2009年开始大面积推广发展 。 经过10余年的精心培育 , 屏山县现有茵红李种植基地12万亩 。
“刚发展茵红李的时候 , 农户都不愿意种植 , 心里没底呀 , 谁都不敢率先跨出第一步 。 我们就与乡镇工作人员一起挨家挨户动员 , 一遍一遍地上门做工作 , 先找到有意愿的种植大户栽种 , 再由大户示范带动 。 ”罗国森说 。
搭上帮扶和协作的“快车”
2018年 , 由于果农片面追求产量 , 导致茵红李果子偏小、质量下降 , 出现滞销现象 。 “要解决水果种植的难点、痛点、盲点问题 , 我们必须从基地源头提质增效 , 提高果品质量 。 ”罗国森说 。
脱贫攻坚期间 , 屏山县搭上了科技部定点帮扶和东西部协作的“快车” 。 罗国森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 , 与从东部来屏山县的农业专家合力 , 组建了农业专家服务团队 , 将农技推广从传统经验型推广转变为集成技术型推广 , 为茵红李产业转型提质增效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
专家组编写了《屏山茵红李标准化栽培模式图》 , 采用“农技推广零距离”模式 , 将农业专家大讲坛与模式图有效结合 , 让农技推广时间从7—10天缩短到1—3天 。
同时 , 屏山县还创新了茵红李“六统一”标准化生产模式 , 将“田间”当作“车间” , 做到统一品种品系、统一栽培管理、统一植保防治、统一配方施肥、统一农资供应、统一分级包装 。
在罗国森等科技特派员的努力下 , 屏山茵红李质量、价格连年攀升 。 2021年产量达到13万吨 , 产值达8.16亿元 , 茵红李已成为屏山县果农增收致富的“主力军” 。
推动特色水果产业提质增效
2021年 , 为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 屏山县及时调整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的工作重点、组团方式和服务模式 。 依据产业发展需要 , 整合省、市、县科技特派员 , “三区”科技人才等技术专家87名 , 设立“1+6”模式组建屏山县科技特派员服务团 , 包含一个总团和现代茶叶、特色水果、粮油经作、魔芋蔬菜、林竹蚕桑、畜牧水产6个分团 , 建成“大专家+小专家+土专家”服务链条 , 实现全县11个乡镇所有村社区全覆盖 。
罗国森担任了特色水果分团副分团长 , 致力于推动屏山特色水果产业提质增效稳步发展 , 深入屏山县农村开展科技创新创业与服务 , 推动屏山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 。
“基地发展起来了 , 水果产量上来了 , 开拓市场是我们下一步努力工作的方向 , ‘现代农业全产业链转型模式’是未来农业的发展趋势 。 ”罗国森胸有成竹 , 已在脑海中勾勒出了未来水果产业的发展蓝图 。
今日的屏山 , 不仅栽种了12万亩茵红李 , 还有3万亩柑橘、2万亩龙眼、2万亩枇杷和1万亩小水果……一年四季 , 果香四溢 。
【水果产业|“黑专家”罗国森:用科技酿造“致富蜜”】当满头青丝变成两鬓斑白 , 年逾五旬的罗国森依然每天用脚丈量着屏山这片发展的热土 , 继续为屏山水果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