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俗语:“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吗?
农村俗语:“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得心惊胆颤”是什么意思?有没有道理?
这里所说的“七月中,腊月半”主要是指阴历的7月中旬和腊月的中旬,在这两个时间段,老人最容易熬不住所以过得心惊胆战的 。

文章插图
七月中一般还是处于夏天很炎热的时段,在过去的2018年,七月中旬是在8月25左右,正值处暑,处暑是个什么节气呢,其实它是代表三伏天的结束,秋天的到来,按理说最热的一段时间已经过去了,老人们为什么会熬不住呢 。其实虽然七月中旬没有那么燥热了,但是秋老虎更厉害,农村有句俗语“处暑天还暑,好似秋老虎”,说的就是在7月中旬这一段日子里还是很热的,只不过是昼夜温差大,中午特别热,一早一晚又比较凉,这就给老人们的身体健康增加了隐患,中午热的只穿纱,晚上又冷的要穿棉袄,这一冷一热更容易生病 。

文章插图
腊月里老人比较容易得各种病甚至是去世,这个也是有道理的 。之所以说农村的老人在腊月去世的多,是因为农村条件不如城市,没有空调没有地暖,很多人家还是生着土炉子,大多数老人可能连土炉子也不舍得生,就靠“烧炕”散发点热量来取暖,家里温度很低,天气一冷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呼吸道肺部疾病就容易复发,而且在冬天往往会加重,天气一冷,人体受寒冷刺激后,血管收缩,血液更加粘稠,很容易形成血栓,而且老人体质一般都不好,不能温养身体,冬天里各种病症都来了 。

文章插图
其实虽然说“七月中,腊月半”有气候上的不如意,但是老人们完全可以通过加强锻炼,提升身体素质来增强抵御疾病的能力 。多练练太极拳,跳跳广场舞,不仅能够增强体质,还能有更好的心情,这样就会更加长寿 。
其他网友观点农村俗语:“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吗?
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三伏热,三九寒,老汉愁的寝难安 。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请自己去 。最怕还是六腊月,热死冻死两老汉 。不管是六月还是七月中,是腊月半还是冬腊月,对农村上了岁数的老年人都是不好的体验 。

文章插图
在农村,有“正月不娶亲腊月不订亲”,六腊月不接亲不搬家等说辞,其实说的是三伏天和三九天的忌讳 。说“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和前面有个话题意思差不多,就是说农村一旦进入腊月,红白喜事同时增多 。农村老人在冬腊月去世的比平时要多 。因此农村老话说的七月中不是很准确,应该是六月,七月中是七月十五,距离八月十五不远了,接近秋天,如果不是三伏加一秋的热天气,应该不会太热 。但是腊月不同,滴水成冰,怎么都是冷 。
【农村俗语:“七月中,腊月半,老人过的心胆颤”是啥意思呢?有道理吗?】七月中,老人为什么会心惊胆战?三伏天正处于小暑大暑之间,大概有40天左右的时间 。这段时间的天气情况,气温最好,湿度最大又最闷热的季节 。农村老俗话说,“夏至三伏九,扇子不离手”,热不热?这个七月中,据医院资料显示,热感冒发烧,胃肠不适和上呼吸道感染的病人是最多的,尤其是老年人,很容易诱发心脑血管毛病,突发疾病致死率很高 。因此要注意多防暑降温工作,保护老人身体健康 。
腊月半,老人为什么会心惊胆战?三九二十七,腊月半在三九四九之间,酷寒天气,滴水成冰 。三九四九冻死猪狗,小寒大寒冻死老汉 。可见腊月寒天对老人的威胁性也很大 。农村老俗话说,“会生生八月,会死死腊月” 。虽说有点夸张,但说明在腊月老人死亡率挺高的 。老人体质免疫力不好,畏惧寒冷,就很少活动,躲在家里暖被窝烤火之类,寒气逼人,容易招致感冒发烧哮喘咳嗽等毛病,至于心脑血管毛病也是高诱发期,因此腊月寒冬老人死亡率也不低 。
按照农村老辈人的说法,就是在七月中腊月半死人,不是热死了就是冻死了 。话虽如此说,有些简单粗俗,不过仔细想想也不就是因为大热大寒引起的吗?冬腊月还好一点,六七八月老人,天太热,等不起,要很早下葬人的 。会生生八月,会死死腊月,看看农村老俗话说的,对生死看的很透彻淡然,也不必惊慌失措 。
推荐阅读
- 农村老人说“不贪三更色,不恋一更食”,三更“色”为什么不能要?
- 一到腊月,农村去世的老人就多起来了,为何老人难“熬过”冬天?
- 农民如果不出去打工,在农村一年能存多少钱?
- 在农村里,现在包工头是不是最有面子的“工作”?很多人都要找他帮忙?
- 农民俗话“明浇小麦,暗浇玉米”有什么科学来历?
- 农村老俗话说“五指不露缝,一生不受穷”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 农村俗语:“腊月有三白,猪狗也吃麦”说的是什么意思?有道理么?
- 农村老俗话说“十指簸萁没有斗,只往外簸没处装”是什么意思?有道理吗?
- 在农村,15元一只的烤鸭可以买吗?为什么这么便宜呢?
- 农村澡堂只冬天开不会亏本吗?比辛苦一年的农民挣得都多,为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