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2000年来一直自称汉人而不称唐人?( 二 )


在文化部分,经过察举制度,各地精英都汇集在中央,中央又有学校 。在汉成帝时,博士弟子的人数约有三万人,他们学成后回到各地教书,这是文化上儒家的统一 。博士弟子对于上层文化有统一的功能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有各种不同的学派、学说,在中国统一尚未完成时,有些学者已经在做文化整合的工作,例如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淮南王刘安编《淮南子》、董仲舒编《春秋繁露》 。其中《春秋繁露》规模之大,兼包自然与人事,如此宗教融合,儒家文化传播,儒家学者才能大规模地予以整合 。司马迁作整体历史的构建工作,这些成果构成了跨时代跨地域的文化大格局 。
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三个层面兼括并至、无所不包的大系统才使得汉朝文化能够兼容并蓄,各地不同的人群也愿意留在这个大系统中,使得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以汉人自居 。
汉朝基本的精神是宽容、宏大而不自限,是开阔的心胸 。汉代对匈奴不喜欢用武力,而更愿以和亲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和南匈奴逐渐由斗争而转变成和平相处;张骞通西域,以经济为主要联络方式而打通了丝绸之路;南越基于经济上的因素,也认为抵抗不如和解 。在四川另有“道”,是一条贸易的路线,沿“道”的路线有了贸易后,人口聚集而变成了县,所以今日中国有许多城市仍以“道”命名 。由于没有边界,中国人天下国家的意识是在汉朝形成,天下国家的内涵是文化,支撑的是经济的交流,加上另一个支柱是文化上的统一,此为汉之为汉的重要原因 。
虽然两千年来汉之为汉的精神一直维持到1840年,然后才由民族国家的意识代替了天下国家的观念 。在列国体制中,民族国家互相对抗,中国民族主义一天强过一天,终于代替了天下国家的观念 。在两千年前,欧洲的肇始是在罗马,耶稣基督出生应当是公元的开始,千禧年的观念在罗马即已形成,罗马也是天下国家的观念,也是兼容、宽大而非民族国家的时代,一直到欧洲列国相争,民族国家的意识才高涨 。
总而言之,中国能够构建此经验,主要精神在于文化中的宽大与包容,而非拒绝与对抗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