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何2000年来一直自称汉人而不称唐人?

中国人中绝大多数的族群都认同自己是汉人,汉人的名称从汉朝而来,因此汉朝对中国的意义便不只是一个政治上的朝代,而是将各种不同来源、背景的中国人融铸成一个大家共有的身份认同 。为什么别的朝代不能做到这一点?而两千多年来这些人还一直称自己为汉人?
这个缘故在于,汉人不是一个族群的意义,而是一种文化群的意义 。在这个定义上,汉人和欧洲族群的概念是相当不一样的,例如犹太人、日耳曼人、拉丁人,都是以族群、种族、血统来界定,可是汉朝却是以文化来定义,才能够一直维持到今天 。
我们知道汉朝从刘邦打败项羽后,一时并起的群雄也都一一低下头,但当时的汉朝还不能称之为汉朝,从刘邦到吕后再到文景二代,最初还动荡不安,尚未融铸成一个具体的朝代 。直到汉武帝,约公元前一个半世纪的时候,才显现汉朝之所以为汉朝的特点 。
贾谊在他的文章中常常问道:汉之为汉已经很久了,为何不能改掉秦朝的毛病?为什么不能避免外族的侵略?为什么百姓的日子仍过得不好?自贾谊提出这些疑点直到解决这些问题,总共花了一个半世纪之久的时间,才将汉界定为汉 。我们可以从以下三点来分析 。
一、政权的整合
从一个武装集团共有逐渐转变成各地的人才都可以加入统治集团 。在汉初时,丞相只有功臣可担任,因此汉朝非侯不能担任丞相,非军功不能封侯,只有功臣的子嗣才能封侯 。后来逐渐转变成公孙侯可以布衣封侯,文人可以封侯做宰相 。
【中国人为何2000年来一直自称汉人而不称唐人?】汉朝的察举制度经董仲舒等人努力,使全国的人才进用到中央,也使全国人才分散到各地担任统治工作 。每一个郡都有一定的配额,每一个地区的人皆可加入国家的统治集团,虽然用的名称为“孝廉方正”或“贤良方正”,等等,这些名称过去也曾用过,但没有配额,直到察举制度建立,才建立了政治统治集团的基础,使分散在全国各地甚至到边缘的省份,人口不到一定的比例,也有保障名额,可使地方的孝廉察举到中央来 。
察举制度选出的人才要回避本籍,不能到原籍担任地方官,如此可省去地方派系问题 。这个制度开启了中国科举制度几千年的传统,使汉朝从封闭的功臣集团统治转变为全国各地的精英共同统治的局面 。我认为这是汉之为汉的首要条件,这使得人民认为这个国家是大家共同拥有的,政权是全国人民共有的,而不再局限于封配出来的功臣 。
二、经济网络的整合
在战国时代,中国已经具有相当的城市化,商业活动非常活跃,各地有各自的货币,例如北方的刀钱、东方的布钱、南方的元、西方的钱 。当时秦国叫做钱,楚国叫做元,齐国叫做布,燕国叫做刀 。货币并没有统一,各地有各地的物产、风俗习惯,所以各地的市场并没有真正被整合为一个市场,产品在城市生产 。当时第一级的城市约有七八个,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生产单位,手工业在街坊里进行,而不在农村 。所以全国城市发展的手工业,基本上只供应各国疆域内所需,自己销,自己运,并没有被整合为共同的市场 。
到了汉武帝时代,因连年对外战争,须征收大量的税收,以维持公共工程及防御的需要,为防止人民逃漏税,汉朝采取了最严酷的征收办法,哪一个人密告谁逃税,则密告的人可得到没收的财产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因此全国到处都有人告密,这样做便破坏了工商业的机制,故生产的事业只好转入农村 。
在农村生产须有集散功能,因为农村工业产量不大,物品集散的机制可以形成全国性的经济网络 。从汉武帝开始,组成了全国经济交换网,这使得中国经济被整合为一 。至1840年代海运通行以前,中国的经济网络是中国得以统一的重要因素 。政治可分裂、内乱、割据、外族侵占建立征服王朝,经济网络可破裂,但时间都不会很长,很快可以修补起来,因区域与区域间的互相依赖,使得经济网络必须重新建立,故经济网络完全整合成功是在汉武帝时代 。
三、宗教文化方面的整合
在宗教方面,汉武帝是非常迷信、重感情的人,李夫人死后,为了找回她的灵魂,武帝召集全国各地的道士、降灵、灵媒等作法,只求一见爱妃 。
汉初各地的信仰皆由中央管理,各地的神祇都在长安建祠,各种神祇集中在长安,各种巫师、降灵人物都在宫中融合成一体,到王莽时终于生根发芽 。东汉晚年道教盛起,全国的民间信仰结合起来成为道教的根源,因此,今日各种信仰方式、祀奉的对象基本上与那时相差不远,是宗教的大统一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