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研究中心|零碳小屋如何“自给自足”?

国家速滑馆“冰丝带”西侧 , 一个长宽各6米、高2.5米的灰白色小屋顶部 , 矗立着两组红蓝绿相融、颇具冬奥色彩元素的条状风叶 , 在冬日里凌风“舞动” , 与晶莹飘逸的“冰丝带”外立面遥相呼应 。
“这是我们项目团队研发的‘零碳小屋’ , 冬奥期间它将作为‘冰丝带’服务和应急咨询的站点使用 。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魏一鸣说 。
零碳小屋“五脏俱全、食粮充足” , 利用屋顶的风机和太阳能光伏板供应清洁能源 , 满足室内空调、办公设备、外墙大屏等用电需求 , 并装有热回收系统、电能储存系统 , 实现能源自给自足与智能调控 , 达到零碳排放 。 “建筑本身也使用了环保可回收的钢材料 , 小屋可以拆装移动循环利用 。 ”该项目团队成员、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余碧莹介绍 。
2021年9月起 , 北京理工大学联合国家速滑馆、清华大学等单位 , 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技冬奥重点专项之一——“低碳冬奥监测与碳中和调控关键技术及示范应用” , 赋能绿色办奥 。
从哪里来?有多少?怎么办?围绕冬奥场馆内关于碳排放的“灵魂三问” , 该团队又开发了碳排放“测算控谋”技术体系 , 研制出冬奥碳测平台 , 扮演起冬奥碳排放“监测官”的角色 , 让北京冬奥会碳减排贡献有据可依、有数可查、有物为证 。 目前 , 项目研制的设备已应用于“冰丝带”和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 。
“我们在场馆看台区域、耗能设备、观众入口等数十个点位安装了智能监测装备 , 实时收集二氧化碳浓度、人流、电力、场馆温湿度等人机物环数据 , 这便是‘测’ 。 数据回传至冬奥碳测平台 , 自动计算出场馆各区域碳排放量 , 这就是‘算’ 。 ”余碧莹说 , 项目团队还负责测算北京冬奥会各项低碳技术的减排量 , 以及赛事总体碳排放量 。 “这个平台是为北京冬奥会的碳排放精打算盘 , 也就是要算一笔二氧化碳的账 。 ”
“根据实际算出的碳排放量 , 科研团队会给出不同情景下的碳中和调控方案 , 比如涉奥企业碳排放捐赠、林业碳汇、低碳交通出行等 。 另外 , 冬奥碳测平台还可以检测到异常耗能 , 提醒工作人员前往检查 。 这便是‘控’与‘谋’的初衷 。 ”北京理工大学能源与环境政策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沈萌说 。
除提供冬奥科技支撑外 , 该项目团队未来还将根据国家有关部门需求 , 形成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低碳解决方案、低碳成果全球宣传方案 , 以及冬奥牵引京津冀协同发展白皮书 , 向全球展示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低碳行动、减排贡献、对区域协同发展的牵引成效 。
【政策研究中心|零碳小屋如何“自给自足”?】“量化冬奥会对投资产业、能源经济、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推动效果 , 对奥运遗产的总结具有重要意义 。 ”魏一鸣说 , 希望北京冬奥会能让世界更加真切可感地走近绿色办奥的中国方案、感知低碳奥运的中国经验 。
据新华社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