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将方伯谦还是房叔?刘公岛上共有28处房产( 二 )


1992年 , 在威海有关部门牵线下 , 戚俊杰先后5次与救捞局协商 , 最终以40万元价格达成收回大炮协议 。
1992年7月25日 , 丰岛海战爆发98周年纪念日 , 烟台救捞局运送两门大炮的船靠到了刘公岛码头 。从打捞出水 , 经过6年努力 , “济远”舰前双主炮终于回到刘公岛 。
公案寻解
逃跑是出于战术考虑?
“方伯谦无罪论”恐为杜撰
【逃将方伯谦还是房叔?刘公岛上共有28处房产】方伯谦生于福建闽县(今福州) , 15岁时考入福建船政学堂第一期 , 毕业后进入海军 。光绪二年(1876) , 他被选为留学生 , 到英国格林威治海军学校学习4年 , 归国后历任“镇西”、“镇北”炮船、“威远”练船管带 。1885年 , 调管“济远”号 。
虽然学历和履历很光鲜 , 但方伯谦在甲午海战中的不堪表现 , 却彻底把他葬送 。
据统计 , 方氏家族三代先后有10人服役于中国近代海军 , 且多有成就 , 堪称“海军世家” 。方伯谦被斩首无疑让这个“海军世家”蒙羞 , 因此家族后世无人认可他是逃兵的说法 。
方伯谦无罪三“证据”
第一个证据是一件“血衣” 。据说方伯谦夫人上京喊冤时手里一直攥着一件血衣 , 是“济远”号大副沈寿昌的脑浆鲜血所染 , 当时 , 方伯谦就站在他身边 , 亲眼目睹手下战死 。这件证物百年间被方伯谦后人反复提及 , 以证方伯谦的勇武 。
第二个证据是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上海刊印的《冤海述闻》一书 , 作者署名“冤海述闻客” 。该书多处提到方伯谦 , 为其冤死鸣不平 。书中写道:“嗟乎!济远船回时 , 不察情形 , 不经审讯 , 强加罪名 , 置之死地 。独不思济远受伤大小七十余处 , 炮械坏不堪用……且各船得回旅顺者 , 其阵亡受伤尚不及济远之多 , 济远非逃 , 不辩自明……”
济远舰上的鱼雷
第三个证据是1981年在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发现的《卢氏甲午前后杂记》 , 该书作者系黄海海战亲历者卢毓英 。该书也提到“济远”作战勇猛:“济远当敌之冲 , 迎击既久 , 炮多炸裂倾倒 , 无以应敌 , 于是亦逃 。”
三样证据最终都指向一个观点:方伯谦率舰撤离是出于战术考虑 , 李鸿章、丁汝昌拿他当了替罪羊 。
史学界质疑“无罪论”
不过 , 对于方伯谦无罪的“证据” , 史学界褒贬不一 。首先 , 一些史学者认为 , “血衣”很难说明什么问题 。衣服上的血不是方伯谦的 , 也许他正是亲眼见到战友死得如此骇人 , 才魂飞魄散 , 撤退保命 。
其次 , 《冤海述闻》很难作为标准史料参照 。“冤海述闻客”的身份无法确定 , 不排除是有人委托写手 , 根据当时的航海日志等资料或讲述的故事 , 再收集一些报道和官方文书捏合而成 。且书中多处说法不能尽信 , 如书中提到战舰撤退原因是“炮械全坏 , 无可应战” 。但据战后统计 , 黄海海战中 , “定远”、“镇远”、“靖远”、“来远”等舰中弹皆超过百发 , “济远”中弹却只有15发 。有人据此质疑:“来远”中弹225发 , 尚能够坚持战斗到底 , “济远”为何不能?
最后 , 《卢氏甲午前后杂记》的作者卢毓英虽亲历黄海海战 , 但他当时主要在舱内 , 根本没机会观测到战场上的真实情景 , 其所言大部分都引自《冤海述闻》 , 真实性存疑 。
因为史料无法统一 , 多数史学者认为 , 对方伯谦的评价目前还是“维持原判”较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