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乡试共9天6夜 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号舍

古代学子赶考,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江南乡试在农历八月初进行,又称作秋闱 。多年寒窗苦读的学子能否加官进爵、鲤鱼跃龙门就看这一回了 。位于南京秦淮河畔的江南贡院,作为乡试考点之一,每到此时也就进入最热闹的季节,大江南北的学子纷至沓来 。
岁月流转,昔日江南贡院,今日变身为中国科举博物馆 。在这里,大家可以全面了解古代考生是怎样参加科举考试的,并且还能亲身体验科举考试现场的紧张气氛 。考生们都要经过哪些考验才能进入考场?进入考场又会面对哪些考验呢?现在,请跟随小编来体验一下古代考生的酸甜苦辣吧 。
科举考场
江苏安徽学子都要到南京来参加“乡试”
江南贡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宋孝宗年间,公元1168年,建康(南京)知府史正志在这里创建了建康贡院,此时的贡院只是作为县府学考试场所,占地不大,应考人数也不多 。如果遇到考生增多,则借用附近的寺庙举行考试 。
直到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定都南京,江南贡院才开始被用作科举考试中的乡试和会试场所 。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但南京仍是留都,江南贡院依然作为科举考试的重要场所 。因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参与考试的士子日益增多,原有的考场显得越来越小,于是朱棣下令进行扩建,改建成“江南贡院” 。
后来经明清两代不断扩建,到清光绪年间,江南贡院已经非常具有规模 。占地约30万平方米,拥有考试号舍20644间,另有主考、监临、监试、巡察、同考等官员的官房千余间,再加上膳食、仓库、杂役、禁卫等用房,更有水池、花园、桥梁、通道、岗楼等用地 。规模之大,占地之广,为全国考场之冠 。考生最多,状元也最多,单看清代,考生中考中状元的人就达58名,占整个状元总数的一半以上 。
因为江苏省和安徽省在清初都属于江南省,到康熙时期才划分为苏、皖两省,但政治、军事仍为一体,所以清代的乡试仍沿用明制,即江苏和安徽两省的学子都要到南京来参加“江南乡试” 。
据江南贡院老馆长周道祥介绍,今天夫子庙内平江府路的得名就是因为这条路周围当时建设的是苏州考生的号舍 。
位于南京的江南贡院
科考之路
【清代乡试共9天6夜 考生吃喝拉撒全在号舍】考试资格
身家清白、不能冒籍、不能匿丧
要实现金榜题名,首先,除了要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还要经过重重关卡,一路过关斩将,才能具备参加乡试的资格,特别到了清代,学子必须先通过童试考上秀才,才能到江南贡院参加乡试 。
“那时的考生要想参加科举,首先要有参加考试的资格,比如必须身家清白,不能在服丧期间参加考试,不能冒充户籍等等,还要请保人作保,如果发现有一条违反规定,不仅本人要受罚,连同保人也要受罚 。”周道祥说 。
在清代,考秀才时就已经有上述规定了,比如凡是娼(妓女)、优(唱戏的)、隶(皂隶)、卒(士兵)的子孙,都不能参加童试 。因为在封建社会,考中举人进士之后,便有可能获得官职,一旦升官,不但封妻荫子,还能褒封祖宗三代,假如祖上三代是娼、优等人就有辱名誉 。此外还不能冒充本县人的籍贯,因为一旦“冒籍”,就会挤掉本县士子的名额 。另外参加科举的人还不能匿丧 。就是假如家中有父母丧亡,子女必须服丧,这是起码的孝道 。
赶考交通工具
富人骑马,穷人背着考篮靠步行
即便具备了科考资格,接下来还要面对重重考验,首先要能等 。
因为乡试要三年才举行一次,所以即使你胸有成竹,也要耐心等到开考那一年,除非你运气好,碰到了皇帝家办喜事,比如皇帝过大寿或大婚了,那就可能在这年开设恩科,给学子多一次考试的机会 。“比如慈禧太后六十大寿那年,就开设了一次恩科,张謇也是这次恩科中考取的状元 。另外光绪三十大寿的时候也开设过一次恩科 。”周道祥说 。
当时来南京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水路,一是陆路 。沿江一带的学子,基本都会从水路前往南京 。
路途遥远的也要提前一两个月就从家里出发,路上风雨兼程,马不停蹄地赶往南京 。家境好的,陆路可以骑高头大马,水路可乘坐上等游船,一路边看风景,边会诗友,身边还配有几个书童照料生活起居,好不惬意 。而家境贫寒、路途遥远的学子就可怜了,首先盘缠怎么解决,在吴敬梓写的小说《儒林外史》中,范进就因到老丈人胡屠户那借钱被骂得狗血淋头 。即便筹备到了盘缠,路上还得节衣缩食,不能坐贵的交通工具,能走就走,还要背着考篮,里面装着重重的书籍和生活用品,一路风尘仆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