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鞍山古人类遗址在哪?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景点介绍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是贵州遵义桐梓县的景点,它是中国文化遗产 。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在哪?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景点介绍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为文化旅游景点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
马鞍山文化是我国旧石器多元文化的代表 , 是西南部文化区系的组成部分 。马鞍山北洞文化遗址上部层位年代属晚更新世后期 , 距今约1.5至1.8万年;下部层位则距今2万年以上 , 与贵州黔西观音洞及邻近四川、云南、湖北房县等地同时代遗址亦有相似标本 。198j首次系统发掘的万余件化石中 , 找到大熊猫、剑齿象、中国犀、巨貘等华南晚更新世动物群的代表性动物齿化石 , 出土一件人的下颌骨并附着前臼齿和臼齿;人类用火遗迹有灰坑、灰烬、烧骨等 。所获骨器制作除打击技术外 , 有骨锥、骨铲、骨叉、耳陲、胸陲、还有骨镊和刻纹的骨棒 , 都是旧石器时代罕见的文化遗物 。遗址中存在两个文化类型:出自层位上部的2―6层器物 , 以小型工具为主 , 频似四川富林文化 , 更远可追溯至我国北方的小石器文化传统 , 它代表一种交流文化 。出自层位下部7―8层的文化遗物 , 与黔西观音洞文化接近 , 代表一个区域性文化 。1990年第二次系统发掘 , 获2万件碎骨片 , 400多枚动物齿化石 , 石制品1300多件 。碎骨片的专项研究中分析指出 , 这些碎骨的产生主要是遗址的占有者——马鞍山人的生活活动:敲骨吸髓和制作骨制品所造成的 。文化性质与198j发掘物相同 。马鞍山南洞1990年发掘 , 出土化石万余件;动物齿化石300多件 , 经初步整理鉴定为15种属;石制品202件 , 其中43件已加工成器的工具、磨光石斧2件、它暗示遗址所在区域内在较长时间存在古人类活动;还获人牙化石4枚 , 分别为40岁左右 , 25-26岁 , 2-3岁的晚期智人 。文化性质与北洞相同 。总之从时间和文化内涵两方面考虑 , 以及出土文化遗物的丰富 , 它对研究我国旧石器多元结构和文化圈具有重要意义 。
这些发掘物 , 给我们描绘了马鞍山晚期智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图景 。在马鞍山岩溶山间盆地周围、温暖多雨的气候 , 山峰坡脚雨水冲刷下堆积肥沃的土壤 , 洪水期蟠龙洞伏流泄水不及 , 盆地底部河流两岸沉积了肥沃土壤;在这些肥沃的冲积土和第四纪以来发育堆积的黄壤土上 , 箐密林深 , 牧草旺长 , 鸟语花香 , 岁月的流逝 , 自生自灭自长 , 自我发展、自我适应 , 自我协调 , 形成良好的生态和气候环境 , 松、杉、柏、桃、李、杏、竹、柳、杨……等竞相生长 , 鲜花野草铺满了马鞍山周围盆地 , 山谷、山泉涓涓细流 , 泉水汩汩 , 湖水碧蓝 , 成群、喜温食草动物野鹿、水鹿、水牛、犀牛、剑齿象、熊猫、巨貘在牧草丛中自由自在地生活 , 追逐 。一群马鞍山人的男女老幼手持自制的狩猎工具 , 如弓箭、木棒在围捕食草动物;一群在河边或湖边用鱼叉叉鱼 。在马鞍山岩厦东方避风处他们用石制的砍砸器 , 刮削器、尖刃器剥离兽皮、割肉、然后用木棒或竹子挑着在火坑上烤熟 , 等待家人日落满载而归 , 围着火坑 , 迎着魁岩上升月亮洒下的银光 , 哼着愉快的小调 , 尽情欢乐地饮用 。虽四周不时传来虎啸、狼嚎、熊啼 , 由于岩厦在悬岩绝壁下 , 一面临天门河 , 便于观察和防御 , 年老者守夜 , 其他男女老少皆香甜睡去 。白天闲时 , 他们将兽骨敲骨吸髓后 , 选用好的骨片加工出骨稚、骨棒、耳坠、胸牌、鸡心式的胸坠来装饰打扮自己 , 缝制兽皮穿在身上 。那些碎骨随意抛在西边斜坡上 。马鞍山人后裔在何处 , 踪迹何处寻 , 还有许多谜团待人们去寻找、去探索、去寻根究底 。
景点交通:该景点位于县城区南部 , 徒步或乘出租车、三轮车均可 。
【马鞍山古人类遗址在哪?马鞍山古人类遗址景点介绍】景点服务:该景点处于待开发阶段 , 所需服务可在县城提供 。(暂无图片 , 欢迎提供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