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聪目明”之余更需“人数协同”

■首席采访人员 李晔 
不久前在全球智慧城市博览会上海站活动中 , 华为一位政府业务部负责人道出当下痛点——“数据汇聚有余 , 信息赋能不足”“图景呈现有余 , 场景响应不足” 。  
当下 , 上海数字化转型火热进行 , 城市管理者在大数据助力下愈发“耳聪目明” 。 而街道作为城市数字化治理中的最基本单元 , 能否破解这些难点? 
近期 , 采访人员跟随上海“数字伙伴计划” , 与部分作为“数字体验官”的市民志愿者代表走进上海多个街道 , 得到了来自街道的回答——“耳聪目明”之外 , 数字治理更需要敏捷行动 , 其中关键在“人数协同” 。  
田林街道设立迄今36年 , 拥有7.8万户籍人口 , 但其探索数字治理的风格偏“朴素” 。 比如 , 在田林十二村 , 居民一张门禁卡用了十余年 , 其功能仍在不断升级 。 最初只是进出社区及非机动车停车库的门禁卡 , 上海实行垃圾分类后 , 门禁卡增加了垃圾分类箱房的开门功能 , 还能同步实现绿色账户积分 。 近年 , 小区电梯改造 , 门禁卡又成了梯控卡 。 近期 , 考虑到疫情常态化防控需求 , 该卡还在叠加体温记录、实时反映健康码等功能 。 对这张“万能卡” , 居民颇为满意 , “数字化千万不能花哨 , 我们小区老人多 , 绝不能因为数字化而产生新的数字鸿沟 。 ” 
这种物尽其用的朴实做法 , 也沿用到了解决居民最为关注的飞线充电、电瓶车进电梯、消防通道占用等问题 。 此前传统解决方案“自上而下” , 即问题被居民发现后 , 致电“12345”热线并产生工单 , 工单从市级转至区级 , 再转交街道网格中心专人处置 , 这一流程用时约一周 。 如今 , 田林街道巧借徐汇区城运中心监控视频流的“30路并发” , 叠加算法进行实时分析 , 一旦监控到消防通道被占用超过5分钟 , 即触发区城运中心自动派单至街道网格队伍 , “格中人”即赴现场处置 , 从“自主发现”到完成处置和评价的闭环 , 前后不过半小时 。 而且 , 由于高效处置 , 居民或访客愈发自觉地规避再犯 , 而今占用消防通道的相关工单已从过去每月80余单缩减至不超过10单 。  
“事实上 , 我们很省钱 , 并没有为数字治理而新建一套系统 , 未添加任何新设备 , 使用的也都是成熟技术 。 ”田林街道负责人介绍 , 他们只是获得了区城运中心的数据并发支持 , 街道甚至都没有为此设置数据存储器 , 而派单和处置系统也完全依附于原渠道 。 “对我们而言 , 最重要的是要将业务流程的闭环完美嵌入原渠道 , 这样一来 , 一旦获得数据分析的结果 , 就能立马支撑我们的行动 , 实现人与数据的高效协同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