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人民锐评: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
马保国的一些言行 , 实际上就是哗众取宠、招摇撞骗 , 说到底是一场闹剧 。口口声声弘扬传统武术 , 实际上做的都是伤害传统武术的事 。斥责年轻人不讲武德 , 他本身却毫无正大光明、谨言慎行、尊崇敬畏传统的武德 。以“浑元形意太极拳掌门人” 自诩的马保国 , 如今知名度蹿升 。他今年5月在观众面前30秒内被击倒3次 , 他“武术”的“造诣”按说也都摆在眼前了 , 但最近他失败后的雷人雷语却被热转 , 俨然要成为顶流“网红” 。
文章图片
从霸榜一些平台鬼畜区 , 到参加商业演出 , 再到接拍所谓励志电影 , 马保国已包装出相当的商业价值 。从他所谓的招数屡屡成为热梗 , 到马氏语言在网络热转 , 有人说这已然是“马保国现象”了 。如果就是自己特立独行表演 , 谁也没必要特意关注 , 然而当其成为一种“现象” , 而且频繁出现在公众视野 , 那就有必要审视一下这种现象背后到底是什么?
马保国的一些言行 , 实际上就是哗众取宠、招摇撞骗 , 说到底是一场闹剧 。口口声声弘扬传统武术 , 实际上做的都是伤害传统武术的事 。斥责年轻人不讲武德 , 他本身却毫无正大光明、谨言慎行、尊崇敬畏传统的武德 。
对围绕马保国所发生的一系列闹剧 , 不是一笑了之那么简单 。
如果靠哗众取宠就可以风生水起 , 靠招摇撞骗就能拓展商业版图 , 这是什么样的价值取向?马保国背后的人到底想干什么?明眼人都清楚 , 无非就是商业利益 。推波助澜、炒作放大马保国的一些互联网平台为什么?无非是流量至上 , 背后还是利益 。然而 , 无论平台还是资本 , 蹭热点、找卖点的前提 , 都是遵循公序良俗 , 是正确的价值观 , 否则就会沦为浅薄而拙劣的商业游戏 。
人人都有习武的权利 , 也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 可是如果背离武术精神 , 没完没了在公开场合信口开河 , 特别是编造经历 , 这就与江湖骗子无异 。而这样的人受追捧 , 值得我们深思 。不少人谈及马保国是揶揄和调侃 , 说他在舆论场中扮演被群嘲的角色 , 似乎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 。其实这还真不是什么“无伤大雅” , 放任“审丑”成为流行 , 让招摇撞骗大行其道 , 这本身就是对社会风气的伤害 , 特别对于尚缺乏判断力的未成年人 , 这是对价值体系的毒化 。
这场以马保国为主题的闹剧 , 该收场了 。真讲武德 , 马保国就应该从闹剧中抽身而退 。对他背后的人来说 , 尽早收手更是明智选择 , 否则必定血本无归 。而对那些热衷流量、推波助澜的互联网平台 , 如果还有起码的社会责任感 , 就应马上停止再为这种“丑行”“闹剧”提供传播渠道 。同时 , 我们也呼吁有关部门 , 对互联网平台落实社会责任情况加强监管 。社会各界共同呵护核心价值观 , 守住底线 , 别让闹剧再闹下去 。
文章图片
马保国火了 , 不是因为你喜欢他 , 而是因为你需要他
最近一段时间 , 一位69岁的老人 , 火遍全网 。
他叫马保国 , 自封的头衔是 , 混元形意太极门掌门 。
从微博到B站 , 从抖音到知乎 , 只要村里的网不断 , 你就一定能刷到马保国 。
从他约战被揍 , 到隐退仅一天便高调复出投身影视 , 短短几个月的时间里 , 马保国以一己之力成为顶流 , 让无数小花鲜肉、经纪公司汗颜 。
人们起底马保国的身世、买空他的著作、抢注他的商标 , 一边嘲笑着他的口音和功夫 , 一边帮他构筑着商业版图 。
马保国火了 , 恐怕并不因为你喜欢他 。
而是因为你需要他 。
马保国宇宙
马保国用实际行动证明 , 如何一步步把自己活成了笑话 。
2008年 , 马保国出版了一本名叫做《我在英国教功夫》的书 , 如今全网断货 。
原价29.8元的图书在二手平台被炒到了近200元 。
文章图片
《我在英国教功夫》一书封面
该书分为“国内篇”“国外篇”“问答篇”三部分 , 其中马保国提到了很多自己的身世 。
马保国祖父名为马忠义 , 是家乡方圆百里有名的武林高手 , 可惜在解放战争中牺牲 。父亲自幼随祖父习武 , 练得一身硬功夫 。
自己则是三岁捉蛇、赶狼 , 五岁在小学里打出了一群朋友 , 七岁开始跟随父亲习武 , 初中靠挑水练臂力 , 高中用脚和泥练足功 , 为此后打下了深厚的武学基础 。
高中毕业后 , 马保国参过军 , 当过工人 , 在1977年参加了高考 , 考入南阳师范专科学院 。
上学期间 , 马保国受家人启发 , 开创了一套一秒11拳的掌法 , 随后几年功夫大有长进 。
【视点·观察|人民锐评:马保国闹剧,该立刻收场了】娶妻生子 , 因儿子出国留学产生高额学费 , 马保国随儿子一同远赴英国 。
在英国成立“英国混元太极拳协会” , 招生收徒弟 , 为儿子赚学费 。
至此 , 马保国的人生配得上“励志”二字 。
再后来的故事 , 就显得魔幻了许多 。
回国后 , 马保国和儿子成立了公司 , 开设了武馆 , 以养生为名继续投身教育事业 , 无论他在自己的世界中收获几何 , 在那时 , 网友的世界中并没有出现他的名字 。
今年1月 , B站一则名为《健身房的年轻后生不讲武德偷袭马老师 , 把马保国老师的眼睛给蹭了一下》的视频火了 , 不是因为31个字的长标题 , 而是因为其中的内容 。
文章图片
在那个播放超过2000万次的视频中 , 马保国顶着被打肿的眼睛 , 操着一口歪七扭八的普通话 , 解释了自己被打的原因:
“年轻人不讲武德 , 回去要好好反思 , 耗子尾汁(好自为之) 。”
“二百多斤的英国大力士搬不动我一根手指头 。”
“我大意了 , 没有闪 。”等金句皆出自那条视频 。
5月的那场约架 , 更是让马保国红透了半边天 。
在山东的一个擂台上 , 马保国与一位业余搏击爱好者相约切磋 , 结果在30秒内马保国被击倒3次 , 最后直挺挺的躺在场地中 , 躺得很平 。
当大家都认为马保国翻车了的时候 , 他随后又发布了一系列视频 , 甚至分解了他的武术动作“闪电五连鞭” , 这一波操作 , 看傻了网友 , 也点燃了他们的热情 。
文章图片
网友们在各大社交平台上铺天盖地通过剪辑、换脸等技术手段 , 使马保国的形象出现在不计其数的影视剧改编作品中 。
在鬼畜视频中 , 他打过钢铁侠 , 打过哥斯拉 , 甚至还打过容嬷嬷 。
有人统计过 , 在B站 , 网友平均每小时便会上传48.5个马保国的视频 , 平均每分钟0.8个 。
“马保国宇宙”就此诞生 。
就在大家玩得不亦乐乎的时候 , 马保国发布微博称 , 自己将退出江湖 , 远离是非 。
但仅一天后 , 他又高调复出 , 宣称参与某功夫电影的拍摄 。
文章图片
他为什么火 , 你应该知道
从全民娱乐他消费他 , 到戏谑的称他“马老师”甚至是“马大师” , 只用了短短几个月的时间 。
起初 , 人们质疑马保国 , 是从传统武术这样相对具有专业门槛的领域入手的 。
人们探讨他的功夫以及实战能力 , 就像曾经扒雷公、闫芳那般 , 将马保国称为骗子 。
在7月 , 中国武术协会发布《关于加强行业自律弘扬武术文化的倡议书》 , 倡议武术习练者不得自封“大师”“掌门”“正宗”“嫡传”等称号 , 不得以武术拳种、门派名义参加综合格斗、自由搏击等搏击类赛事 , 不参加不分项目、性别、年龄、体重级别等不规范赛事活动 。
但事实上 , 自从马保国在5月份的那次“躺平”以后 , 网友就没有兴趣再一本正经的去探讨 , “马保国的功夫能否打赢自己祖母”这样的话题了 , 而变成了一场网络狂欢 。
“不讲武德”“大意了 , 没有闪”“耗子尾汁”等金句为鬼畜等短视频创作者提供了大量二次创作的素材 , 马保国作为素材的创始人 , 也变成了二次创作的一部分 。
文章图片
网友整理的马保国二次创作视频合集
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曾经提出过自己的一套名叫“社会模仿论”的理论 , 其核心便是:
不存在任何超越个人心理体验的实体 , 一切社会过程无非是个人之间的互动 。每一种人的行动都在重复某种东西 , 是一种模仿 。模仿是最基本的社会关系 , 社会就是由互相模仿的个人组成的群体 。
通过这套理论不难发现 , 无论是曾经的“百因必有果 , 你的报应就是我”“一给我里giaogiao”“奥利给”还是如今的“不讲武德”“耗子尾汁” , 互联网给了相互模仿一个机会 , 短视频平台的兴起 , 又加速了模仿的速度 。
模仿作为复读的另一种形式 , 也许确实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
曾经 , 头一年出现的金句 , 都会被冯巩老师在第二年春晚中打包呈现在舞台上 , 而他自己的那句“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呐 , 我想死你们了” , 也变成了另一种模仿源头 , 成为了他人的素材 。
人们在不断模仿 , 模仿的是谁也许都不重要 , 在超高的传播速度中 , 大数据分析带来了信息茧房效应 , 人们甚至无暇思考 , 便被裹挟其中 。
在这样的环境中谋生的企业或是个人 , 无不在研究数据和算法博弈 , 削尖脑袋制造新梗 , 来换取流量从而寻求变现可能 。
马保国仿佛轻而易举的以一己之力实现了很多MCN公司可望而不可即的成绩 。
这是不是正是传统武术中所常说的 , 四两拨千斤?
不管你信不信 , 反正我不信 。
马保国 , 完美满足你的需求
每一个孩子 , 从小时候便会被教育不要通过嘲笑他人来建立自己的优越感 。
从道德上 , 没有人会认为 , 嘲讽讥笑他人 , 是一种美德 。
但事实上 , 对于人的心理来说 , 这是一种需求或是一种本能 , 哪怕是不诉诸口头只在心中臆想 , 同样可以获得满足和愉悦感 , 无需对此道德绑架或是上纲上线 。
正是因为伦理道德、公序良俗等文化影响 , 人们鲜在公开场合实名嘲笑他人 。
互联网 , 给了人们一个机会 。
马保国在其中 , 成功塑造了一个失败者的形象 , 他吹牛 , 被揍得皮青脸肿 , 却继续一本正经的解释 。
在人们看来 , 马保国这个失败者没有后台 , 没有资本 , 没有不理性的粉丝团体 , 那么嘲笑他 , 攻击他 , 甚至是谩骂他 , 在非实名的ID背后 , 似乎接近于零成本 。
《乌合之众》里有一段话很有代表性 , “我们的潜意识就像潘多拉的盒子 , 一旦被打开 , 就会释放出太多的本能性冲动力量 。”
在某个时刻 , 人们内心中的抑郁 , 无论是家庭的不幸还是学习与工作的艰辛 , 仿佛都可以通过嘲笑马保国获得安慰 , 因为从表面上看去 , 他一无是处 , 从哪个角度去消费他都没毛病 。
同时 , 马保国现象也不属于时下的社会新闻范畴 , 人们不用担心稍不留神站错队便会有一连串的反转来打脸 。
当所有人都在攻击马保国时 , 站出来起底他的过往、解构他的言论、分析他的未来 , 又能间接吸引流量 , 满足人们更多的心理诉求 。
除了网友本身 , 平台方何尝不希望马保国再火一些呢?真实的用户 , 真实的使用时长 , 真实的流量以及真实的钞票 。
从这样的维度去思考 , 马保国堪称完美 。
这条成功之路上 , 马保国从来不是独行 。
稍作回忆不难看出 , 马保国并不是在互联网中第一个塑造这样形象的人 , S曲线的芙蓉姐姐、前无古人的凤姐、民间艺术家药水哥、说唱新贵GIAO哥、斗地主鬼才卢本伟……
这有别于过去马戏团的奇异秀——没有自由、被控制 。
这些人 , 是自愿的 , 并且乐在其中 。
当传武光环不再 , 大师们一个个名声扫地之时 , 只有马保国及时反应过来 , 抓到了这个解构主义盛行 , 娱乐至死年代里的财富密码 , 丢掉“一代宗师”的金身转而成为娱乐大众的网红 。
在这样的一个江湖中 , 其实并不存在所谓的归隐和复出 。
马保国的成功 , 是因为他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 填补了时间线上的空白 。
至于他高调宣布参演的那部电影 , 多半我们是不会看到的 。
推荐阅读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张庭夫妇公司被查 该怎样精准鉴别网络传销?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
- 陈明永|行业观察|OPPO陈明永:对的路,不怕远
- 人民日报|1月1日生效的RCEP,将带来这些重大变化!
- 视点·观察|2021车市拐点之年:芯片荒、交付难、投诉多
- |南安市司法局凝初心践使命 以民为本做实人民调解
- 视点·观察|今年的圣诞C位属于元宇宙
- 视点·观察|2021年清洁能源行业开始认真应对采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