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欢的最佳继承人高澄
高欢是建立东魏的权臣,担任东魏相国和齐王,也是后来北朝齐的奠基人。
文章插图
高澄是高欢的大儿子。
高澄是经历过苦难的人,是在高欢和他相濡以沫的妻子娄氏最艰难的时候出生的,因此在艰苦环境中长大,心智也就成熟得早,他12岁时就像成年人。高欢曾经和高澄讨论时事,高澄的“辨析无不中理”,于是高欢开始经常和他讨论军国大事。
公元539年,18岁的高澄正式辅政,担任高欢的副手,并任京畿大都督。当时的文武大臣们都以少年的眼光来看待18岁的高澄,可是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发现高澄不仅有韬略,而且处事严明,果断精干从不拖沓,于是,不仅对他刮目相看,而且在他面前都老老实实,一时间“朝野振肃”。
高欢是有野心的人,他做权臣就是要让他的后代称帝,而高澄是他的不二人选。可是高欢没想到,他死后仅3年,高澄就突然死了,原因是“遇盗而”,死时才29岁。
二、高澄之死的现场还原
高澄之死,《北齐书.文襄纪》中记录得很详细:
高澄身边有个厨师,是南梁将领兰钦的儿子兰京。兰京是被俘虏的南人,因为厨艺非常好,因此深得高澄喜爱。以致兰钦请求将兰京赎回,被高澄拒绝,后来兰京本人又请求回南朝,被高澄命令厨师长打了一顿,并且威胁说,再想走就杀了你。
有如此的遭遇,兰京就伙同5个玩得好的兄弟们刺杀高澄。
文章插图
高澄当时非常宠爱琅琊公主,因此他从戒备森严的府邸搬到了距离琅琊公主不远的北城,治安方面非常稀松。负责天象的太史警告高澄说不出1月将有大事,因此让高澄小心。高澄说:“我知道原因,可能是我刚打了一个卑贱的厨子,没啥事。”
此时的高澄正在考虑大事,他正准备强迫东魏皇帝禅让,因此常常和几个亲信如陈元康、崔季舒等人密谋方案。
公元549年8月的一天,高澄又和陈元康等几个亲信在商量受禅的事,兰京把做好的食物端进去放在边上。高澄看见就对在场人说:“昨夜梦见这个人杀我,最好先把这个人杀了。”兰京听到这话就将刀放在盘子上,将食物送上前去,高澄看见大怒说:“我还没有说要吃东西,你来做什么?”兰京抽出刀说:“我来杀你。”一刀砍到高澄脚上。
高澄一个打滚跌落床下,被兰京的几个铁哥们杀死。
对高澄的死,在《北齐书.陈元康传》中也有一些细节性的补充:
兰京因为厨艺好一向为高澄所宠,被高澄打了之后,感觉到非常委屈而产生了恨,他还有一个铁哥们是高澄的带刀侍卫,两人早有计划要杀高澄。而在杀人现场,高澄身边的官员死的死,逃的逃,无人能制住杀人者。
因此,高澄就是死于厨师的刺杀,从他的死看,似乎死得窝囊。
文章插图
一个英明帝王的候选人,对自己的厨子不仅不设防,还主动挑起仇恨,更在谈大事的时候撇开大事不顾,和一个正在供给自己食物的厨子过不去,似乎和他的“机略严明”有太大的矛盾。
而厨子的杀人方式也实在太低级,既然是厨子,而且是随时可以接近高澄的厨子,有万千种可以杀高澄于无形的方式,却偏偏选择直接拿刀杀人。
因此,高澄仅仅是被厨子刺杀显得非常可疑。
三、奇怪的示警
北魏的惯例,被俘的基本都是鲜卑贵族的奴隶。
兰京能在权臣高澄身边伺候,并且为高澄所宠,他的命运已经非常幸运,而且高澄正在谋划称帝,一旦称帝,兰京就是皇帝高澄的御用厨师,加之高澄平日的宠爱,对兰京来说,应该是一个理想的前程。可是兰京却自断生命和前程,更奇怪的是他这样极端的做法,还有几个帮他的兄弟。
文章插图
撇开兰京不谈。在高澄死前,已经有了一些信号。
邺城童谣说:“百尺高竿摧折,水底燃灯灯灭。”意思就是高灯(澄)灯灭,一些有见识的人都认为高澄要死。
更有高澄的亲信崔季舒,在高澄死前几日,无缘无故地在北宫门外,当着朝廷大臣们的面,朗诵“将军既下世,部曲亦罕存”的诗句。高澄是大将军,高澄下世,他们这些做部曲的当然无法生存,可是一位高澄亲信,为何居然当着大臣们的面说这样不吉利的话?
在古代,童谣并非无缘无故,很多童谣其实都是成人们编的,而成人编童谣总是有目的,因此童谣往往是成人们不便于明说而借童谣之口传颂的预示。所以,高澄死前的童谣就不是空穴来风。
崔季舒朗诵的诗句则比童谣更加明显,他似乎已经预料到危险的来临,可是又无法明说,因此当着满朝亲贵的面似乎没头没脑地发出警示。
有什么是可以预料却又无法明说的呢?
四、最大受益人,大智若愚高洋的反常
如果确切知道是谁要害高澄,不仅用不着示警,而且以高澄的地位和权势,随时可以将此人抓获并诛杀。
文章插图
之所以要进行一些莫名其妙的警示,是因为对手可能不仅仅是一两个人,或者一个小团体,而可能是一个大群体,这个大群体是高澄无法武力解决的。
以最大受益人就是最大嫌疑人的原则,高澄的弟弟高洋无疑是最大嫌疑者,因为高澄死后,高洋成了替代者,最后成了北齐开国皇帝。
高洋本人深沉有大度,而“内(心)虽明敏,貌若不足”即我们平常所说的面带猪像,心中嘹,属于大智若愚型。
高澄对高洋有很深的忌讳,这源于一起算命事件。曾经有一位江南来的算命先生,这位先生是个瞎子,善于通过听声看相,当听见高洋的声音就说:“当为人主。”听高澄的声音却没有任何表示。
这次算命事件,对高澄和高洋来说,无疑有相反的作用,一方面刺激高洋的野心,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高澄的猜忌。
也正因为高澄对高洋的猜忌,因此高澄常常对高洋的气质长相进行嘲笑:“如果这样的长相都能称帝,那就和相法矛盾了。”
高澄对高洋的猜忌,表现在他受禅前,准备拟一份称帝后对百官的任命名单。这是一项重要的人事活动,高澄身边的亲信都参加了,却唯独没有亲兄弟高洋。
文章插图
高澄死后,高洋的表现却异于平常。
高澄突然被刺的消息传开,大臣们无不感到震骇,只有高洋神色不变,带着手下人将兰京一帮人未经审判就全部斩杀,接着宣布:“大将军(高澄)只是被奴婢刺伤了。”
于是,高澄的死被掩盖起来,为了不走漏风声,和高澄一同被杀的陈元康,尸体被秘密处理,之后说他出使南朝。直到4个月之后的第二年正月,高澄的死讯才被公开。又过了4个月后的5月份,高洋受禅称帝。
高洋为何要立刻杀死兰京等人?又为何将高澄的死掩盖4个月?这让当时朝野上下“莫不惊异。”
既然惊异就说明不正常。
因为人们对高洋有理由感到不正常:
1、高澄死于北城,而公开的显示,高洋是在城东。邺城是座大城,从城东到城北是需要时间的,而且敌我不明,高洋如何就带人迅速赶到将人犯抓获,唯一的可能,高洋当时并不在城东;
2、高洋平时是“深沉有大度”,是个三思而后行的人,可是高澄死后却一反常态,突然变得果断,更走到了让大家感到意外的极端,在事情还没有弄清楚的情况下就轻易下了结论;
3、掩盖高澄的死亡,又在宣布高澄死亡的4个月后,高洋就受禅称帝。
文章插图
因此,高澄的死和高洋有很大关系。
可是,如果高澄的对手只是高洋,就不存在上述拐弯抹角的童谣警示和崔季舒面向大家朗诵诗句了,之所以如此,因为高澄还面对着满朝的鲜卑功勋贵族。
相比西魏的宇文泰,和南朝的梁,高欢建立的东魏是比较腐败的,缘由就是他的鲜卑功勋贵族们对百姓的残酷掠夺。
高欢的手下都是六镇的镇军,是不事生产的鲜卑职业军人,在北魏时的塞外,面对生活习惯和文化的本民族百姓还好,可是来到中原对农耕民族的汉人就显得残酷了。
高欢本人也想改变现状,他曾问计于汉臣杜弼。杜弼非常廉洁,他看到东魏问题的实质就是功勋贵族对国家的破坏,因此建议将这些人统统除掉,可是高欢需要这些能打仗的手下为他打天下,因此没有答应立刻实施,但是对问题的严重性高欢是看得很清楚的。
到了高澄辅政时期,高欢有意支持高澄一步步对功勋贵族进行打击。高澄本人热爱汉文化,因此他任用了一大批汉臣,以汉臣作为打击鲜卑贵族的武器。高澄的出发点是整顿吏治,打击腐败,无形中造成了汉臣和鲜卑功勋的矛盾。
文章插图
高澄手下的汉臣也确实忠心耿耿,甚至在高澄的命令下敢于殴打东魏皇帝。那位朗诵预警诗句的崔季舒,就曾奉了高澄的命令打了皇帝三拳。可见,高澄手下的汉臣多么的肆无忌惮,也可想而知,在鲜卑勋贵的心里,对高澄会有多么的痛恨,想除掉高澄就不足为奇。
事实上,在公元547年8月,高欢死后不久,就有一批鲜卑宗室在北城后挖了一条地道准备进城诛杀高澄,所幸被发现。如此的事件,已经说明高澄面临的危险。
高澄已经感觉到了自己的危险,可是他面对的是两个大集团,这两个集团就是高洋集团和鲜卑勋贵集团,因此他没有先下手,只能先进行示警或者警告,却没有料到突然死于自己身边厨子的刺杀。
文章插图
因此,高澄的死,表面上看是死于厨子的刺杀,背后却和高洋和鲜卑功勋们脱离不了干系,这样的话,包括兰京在内的6人刺杀团队,很有可能就是这两个集团收买的死士。
【 权臣|东魏权臣高澄被厨子刺杀背后:他和他的团队已有预感,却防不胜防】高澄对自己面临的危险虽有预感,却防不胜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