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华智冰火了,大众该如何理解这名大学生?

近日 , “清华首个AI虚拟学生正面亮相”登上微博热搜 。 在相关视频中 , 该学生面容姣好 , 抱着吉他弹唱了一首流行歌曲 , 引发大批网友关注 。 但事实上 , 该视频的原型是一则B站视频 , 只是人脸和人声做了AI替换 。 据了解 , 该虚拟学生名为“华智冰” , 今年6月入学清华大学计算机系 , 师从唐杰教授 。
根据研发团队在发布会上的介绍 , 华智冰在清华的第一年将通读“天下书” , 输入各种语料;第二年进入“精读”阶段 , 引导其对语料背后的逻辑有更深刻的理解;第三年则培养其创造力 , 此后有望在多项认知智能上超过人类 。
作为一介文科生 , 本来在科学问题上 , 我愿意相信专家和科技工作者的判断和意见 。 毕竟 , 这次有清华这样的金字招牌背书 。 不过 , 最近刚好读了一本新书叫《AI 3.0》 , 让我对小冰团队宣称的“多项认知上超越人类”产生了疑问 。 《AI 3.0》的作者是美国一位女科学家 , 师从认知科学家和作家侯世达 , 此书中文译者是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王飞跃 。 只要搜索一下以上两个名字 , 就知道这本书及其观点的权威性 。
根据《AI 3.0》的看法 , 人们大大高估了目前人工智能领域在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 。 所谓“AI超越或取代人类” , 不说是天方夜谭 , 在可见的将来成为可能的几率极低 。 近年来的AI热潮 , 主要集中在图像识别领域 , 其基础是大规模数据训练 , 以及算力提升 。 一旦走出某项人工智能擅长的、极为封闭的领域 , 许多“人工智能”一秒钟变“人工智障” 。 而从“识别”到“认知” , 让AI具有理解、欣赏、判断能力 , 目前来讲 , 只能说万里长征走完了一厘米 。 眼下这种“弱人工智能”要想变成具有独立判断、创造能力的“强人工智能” , 还需要几代科学家甚至更长久的努力 。
换句话说 , 人工智能的“人型”尚未出现 , 但如今华智冰有所不同 , 在一般人的理解中 , 这名大学生能力似乎很强大 。 这难免有疑惑 , 结合这样一个案例 , 到底该如何理解目前人工智能的发展 , 机器人能力到底如何?
AI是关乎人类社会未来的严肃而重大的科学问题 。 本来 , 科学的严肃性跟大众科普并不相悖 , 但面对这类技术创新 , 在大众认知这一方面难免简单化 。
另外 , 从技术发明拟人化推广的角度看 , 女生上清华固然是好事 , 说不定能够激励许多正在奋力准备高考的女高中生 , 但此“激励”似乎也是一种冒险 。 尤其AI技术如此初级 , 技术人格化的一个后果 , 就是科学实验总有成败 , 这可能无关紧要 , 而社会化的后果 , 还是由人来承担 。 比如 , 这名学生会不会因为AI技术不过关导致考试不及格、退学 , 由此给实际中的人带来怎样的心理效应、社会影响?这可能都是尚未考虑周全的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