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 , 在北京中科智汇工场举行的院士大讲堂活动上 ,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贺泓以《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的大气污染控制展望》为题 , 就大气复合污染成因、推动工业源移动源污染排放控制、推进二氧化碳捕集利用等内容进行了报告 。
贺泓表示 , 近年来 ,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成效显著 , 但形势依然严峻 , PM2.5的颗粒物浓度仍远高于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 , 臭氧污染日益凸显 , 如何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已成为一个严峻的挑战 。
具体来说 , 我国大气污染物中 , 二氧化硫和PM2.5改善明显 , 但氮氧化物减排有潜力 , 挥发性有机物、氨气等仍缺乏有效的控制手段 。
同时 , 在我国多数地方 , 颗粒物和臭氧呈现负相关联系 , 形成“跷跷板”效应 。 例如在我国北方地区 , 大气污染物中的颗粒物浓度虽然下降 , 但臭氧浓度却是不断升高的 。 如何打破这种“跷跷板”现象、协同控制颗粒物和臭氧污染 , 需要更深入的研究 。
由此 , 贺泓表示 , 我国大气污染防治已经进入“深水区” , 亟需发展和完善大气污染防治的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技术 , 支撑我国大气污染精准防控 。
最新研究发现 , 大比例消减氮氧化物 , 可能是实现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治理的可行方案之一 。 贺泓等利用大数据分析手段发现 , 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 , 湖北等地区生产生活受到管控 , 出现了PM2.5和臭氧同步下降的现象 。 当氮氧化物浓度下降达到50%以上时 , 臭氧浓度上升的趋势有望出现拐点 。
而在我国南方地区如珠三角地区 , 颗粒物和臭氧呈现正相关联系 , 即臭氧浓度随着颗粒物浓度的下降而下降 。 南方地区大气污染物中 , 颗粒物浓度比北方地区要小 。 贺泓认为 , 随着大气污染持续改善 , 当颗粒物浓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 , 臭氧也将与颗粒物形成正相关联系 。
贺泓指出 , 我国由“碳达峰”到“碳中和”时限非常短 , 实现“碳中和”的目标非常紧迫 , 减排降污任务艰巨 。 因此 , 减碳、协同控制PM2.5和臭氧 , 必须走出中国的新路 。 (郑金武)
【大气|贺泓院士:打破颗粒物与臭氧的“跷跷板”效应】[责任编辑: 赵清建 ]
推荐阅读
- 探测|国内电力气象领域首个“院士工作站”落户上海
- 新药|朱兆云院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对病人最直接的帮助
- 老人|“为你们贴心的服务点赞!”96岁院士接种新冠疫苗加强针
- 月球|院士曾称2030年登月有望!航天局确认研发新一代载人火箭、重型火箭
- 国之|瞭望 | 为国之重器装上“千里眼”“顺风耳”——专访中国工程院院士段宝岩
- 模式|樊建平院士:中国要有自己科技自立自强的模式,而不是紧跟西方
- 风险|中科院院士王建宇:商业航天很火但风险也比较大
- 空间|中国科学院院士王建宇:空间互联网是商业航天的重要切入点
- 中国|信心满满!院士专家看好光明合成生物产业发展
- 团队|深圳研究团队发明可快速修复活体材料,院士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