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益于算法和芯片的进步,人工智能已经开始渗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
人脸识别能提升安检效率,办公AI同传可以实时翻译多国语言,技术的不断成熟正在让人工智能走向普惠 。
AI并非遥不可及,如今可以说是触手可及,交通、安防、体育等等都经历智慧化升级,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种基础设施都在被AI赋能 。
AI走向普惠,健身公园都在智能+
海淀公园如今已经升级为AI公园,在跑道起点位置刷脸即可注册登录,环形跑道路边的不同地点,设置了人脸识别杆,形成了“智能步道”,跑步的人无需佩戴专用设备,就能实现运动数据的记录,最快圈速、累计时长、动作监测等功能,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运动状态 。
除了智能步道,有些智慧化公园也对公厕进行了升级,通过遍布各处的传感器及物联网,实现了公厕的精细化管理,过去排长队上厕所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缓解,可随时在手机查看最近的厕所有没有坑位,在如厕的时候放一个喜欢的音乐,结束后自动除臭并智能分析身体的健康状况,健身、散步、体检等日常活动慢慢被融为一体 。
不光是公园,我们所处的整个城市都在向智慧化发展 。 企业、政府机构,甚至小到个体家庭,都开始产生并分析数据,利用数据为生产生活创造新的价值 。
2009年,IBM公司首次提出“智慧地球”概念,由此延伸出的“智慧城市”概念,极大推动了世界各国城市的现代化进程 。
智慧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什么,有哪些创新方法和实践经验?
2021年9月26日下午,由中关村发展集团、中国贸促会建设行业分会主办的“全球未来城市发展论坛”将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举办 。
论坛将以“无废城市·绿色未来”为主题,邀请国内外官产研界代表,搭建未来城市发展高端交流合作平台,通过政策解读、施政分享、理念推介、交流研讨等方式,共同探讨“无废城市”在全球未来城市发展中的创新办法,践行“无废城市”理念 。
医疗大脑弥合城乡差距,健康成智慧城市先行者
互联网的“类脑变化”与城市建设相结合,产生了“城市大脑” 。
跟人脑语言、运动分区一样,城市大脑也会有交通大脑、医疗大脑等很多分工明确的大脑组成,有着良好数据基础设施的医疗大脑,通常会率先建成 。
过去,看病问诊,慢性病护理等诊疗活动非常消耗精力,现在有了智慧医疗,对患者和医院来说都大有裨益 。
家住北京市昌平的吴女士是一位高血压患者,行动不便但需定期随访和取药,经常要穿越大半个北京,跑到40多公里外的朝阳医院复诊 。
现在,朝阳医院开通了在线复诊服务,吴女士挂号后,过往的病历、药物使用都清晰可见,心内科的医生在线为其开具处方,短短十分钟就完成了过去需要半天的流程 。 在线问诊,不光节省了患者的时间,同时还减少了交通出行等资源的浪费 。
推荐阅读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生活|数字文旅的精彩生活
- 测试|图森未来完成全球首次无人驾驶重卡在公开道路的全无人化测试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IT|宝马电动转型成果初显:i4、iX供不应求 新能源车销量已破百万
- IT|新能源汽车年底卖爆 展车都被抢购 咋回事?
- IT|美律所对法拉第未来提起集体诉讼 涉嫌触犯证券法
- 低碳发展|四川做强清洁能源产业
- 制造业|稳健前行开新局 制造业未来五年转型升级迎来“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