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衍樑|刷朋友圈都能刷出客户 播客当然可以做成生意


程衍樑|刷朋友圈都能刷出客户 播客当然可以做成生意
文章图片

JustPod录制现场
[ 今年5月的全球播客搜索引擎数据显示 , 中文播客有19422档 , 2019年时 , 这个数字还不到2000 。]
“脱胎换骨” , 是程衍樑从文化采访人员转做中文播客三年来的感受 。
2018年2月 , 一档名叫《忽左忽右》的文化类播客上线 , 主播程衍樑刚离开媒体不久 , 不想写稿 , 但依然有表达欲 。 多年职业生涯累积的采访对象和有趣的朋友 , 都值得以播客的形式聚一起深入聊聊 。
最初几期 , 他纯凭兴趣 , 跟朋友们聊得随意而轻松 , 话题涉及独立书店、冒犯式喜剧、昭和维新、间谍小说和美国移民问题等 。 意料之外的是 , 几期后就有企业找上门来 , 播客突然有了做成事业的可能性 。
《忽左忽右》被评选为苹果2019年度最佳播客 , 程衍樑也与同是媒体人出身的杨一创立了JustPod 。 目前 , 这家公司有15位全职员工 , 旗下拥有十多档原创播客节目 。 始终没有接受融资的JustPod , 已经摸索出一套商业模式 , 并以此成为中文播客领域的佼佼者 。
某种程度上 , 程衍樑的转型与创业经历 , 见证着中文播客在中国的加速发展 。
今年5月的全球播客搜索引擎数据显示 , 中文播客有19422档 , 2019年时 , 这个数字还不到2000 。 仅一年 , 中文播客的爆发式增长就超越了过去15年的总和 。
中文播客火了 , 但这场看似繁荣的热潮中 , 全职从业者并不多 , 能盈利的更少 。
“播客的核心听众也就在1000万以内 , 显然还不是风口 。 ”程衍樑说 , 中文播客的营收问题始终没有解决 , 仍是很小的市场 , 像JustPod这样专注于播客制作的机构 , 更是凤毛麟角 。
现在 , 他依然是《忽左忽右》的主播 , 这档节目已经做到第139期 , 在播客APP“小宇宙”上的粉丝量超过10万 , 单期节目最高收听率近5万 。
但JustPod想做的 , 不只是生产优质播客 , 更想要通过研究全球播客行业生态 , 探索出一条适合中文播客商业化的持久生存之道 。
朋友圈刷出来的客户
做采访人员时 , 程衍樑常会碰到一些人生经历丰富的采访对象 。
2017年 , 他去山东采访翻译家冯克利 。 一整个下午 , 冯克利聊自己的人生 , 每一件往事的叙述和思想的轨迹都无比鲜活 。 他发觉 , 无论怎么转述和加工 , 似乎都不及采访对象的原始讲述更有冲击力 。
最早做播客 , 他想弥补这种遗憾 , 隐藏自己 , 不过多剪辑 , 给嘉宾更大的讲述空间 。
这些播客转发到朋友圈 , 几期后意外获得LinkedIn、GGV等企业的青睐 , 觉得《忽左忽右》的调性不错 , 于是把企业播客交给他来做 。
“如果我刷朋友圈都能刷出客户来 , 那播客就可以当成一个公司来做 。 ”他认为 , 相比微信公众号和短视频平台 , 音频的战场还处于初级阶段 。 随着智能音箱、AirPods的普及 , 势必有越来越多有利于音频输出的场景 , 只要有优质内容 , 肯定就会有机会和市场 。
程衍樑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北美播客 。 他发现2014年之前 , 北美播客也没那么火 , 但整体体量很大 。 如今 , 北美播客已成主流媒介 , 美国播客广告年收入已接近10亿美元 。
与北美相比 , 中国目前近两万档播客节目和千万级的播客听众 , 尚不是一个量级 。
美国最火的头部播客背后 , 都有北美公共广播电台的身影 。 比如拥有200万听众的“This American Life”出自美国公共广播节目 , “Fresh Air”背后则是美国费城公共电台 。 反观中文播客 , 绝大部分主播都是业余爱好 。
更大的不同 , 是商业变现途径 。 美国播客74%的广告收入都来自节目里的贴片广告 , 但在中文播客市场 , 还没有专为音频设计的商业推广方案 。
【程衍樑|刷朋友圈都能刷出客户 播客当然可以做成生意】“很多消费品来播客投广告 , 都要求定制化 , 整集来聊 , 这对内容的伤害很大 。 ”程衍樑说 , 播客本身就是长短板很明显的媒介 , 听众收听节目的成本高 , 如果每周一期的节目变成直播带货式的内容 , 势必会损害节目品质 , 甚至流失听众 。
对于做到头部的中文播客来说 , 要活下去 , 就要寻找各自的方法和路径 。
《日谈公园》和《大内密探》两档头部中文播客 , 都于2019年获得数百万元人民币的天使轮融资 。 JustPod则是另一套生存模式 , 为企业做播客 , 靠着To B的营收去支撑原创 , 几百万元的年收入不但能让公司生存下来 , 也能掌握内容的主动权 。
婉拒一些投资方时 , 程衍樑想得很清楚 , 他们做的是播客服务类企业 , 融资意义不大 , “中文播客市场早期的商业化道路还没有摸索出来 , 如果这个阶段融资 , 可能会扰乱我们的路径 , 前面几年我们就该慢慢生长 。 ”
从1.0到2.0 , 开拓叙事性播客
JustPod生长的速度并不慢 , 仅今年5月就上线了好几档新栏目 。 十多档节目 , 相当于一本杂志的不同栏目 , 垂直于不同领域 , 比如《杯弓舌瘾》专注酒类生活方式、《东亚观察局》聚焦东亚热点话题、《天方乐谈》则围绕着音乐话题 。
在他们的构想中 , 这些谈话类的中文播客属于1.0版本 , 圈层偏窄 。 现在JustPod想要开发的 , 是面向更大受众群的叙事性中文播客 。
所谓叙事性播客 , 更像是音频版的纪实新闻报道 。 在新上线不久的“JustPod制造”中 , 一期《15秒统治耳朵:算法时代的神曲制造》被听众评论为“有点Planet Money的味道”、“一个轻量化的纪录片” 。 20分钟的节目中 , 伴随主播讲述的故事主线 , 有节奏地穿插入不同采访对象的叙述和音乐素材 , 节目信息浓度强 , 现场感十足 。
“叙事性播客的市场更大众化 , 选题也更丰富 。 ”程衍樑说 , 谈话类的播客总会有些意外的、不可控的因素 , 依赖嘉宾跟主播间的互动 。 但叙事性播客注重策划 , 类似于一篇采访后撰写的新闻报道 , 可以根据事件和话题采访不同的人 , 写作故事脚本 , 在节目的制作和品质上更加可控 。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NPR旗下的Planet Money正是以叙事性的方式轻松讲经济、文化与商业故事 。 叙事性播客不但是美国市场的主流 , 甚至成为解决公关危机的成功案例 。 2018年2月 , 一档由麦当劳投资的叙事性播客“The Sauce”上线 , 以调查报道的方式向顾客解释“麦当劳川味辣酱短缺”是如何形成的 , 解决了一场公关危机 , 也重塑了品牌形象 。
当然 , 这种类型的播客无论是选题策划还是后期制作 , 所要耗费的人力、精力和成本都更大 。
“一分投入一分收获 , 就像美剧一样 , 制作越是精良 , 受众就越广 , 而不是因为投入过大而变得小众 。 ”程衍樑相信 , 听众对于这类播客有着天然需求 , JustPod已经以众多节目达到了话题的多元化 , 现在他们追求的是播客形式的多元 。
过去几年 , JustPod像是一个“兴趣小组” , 现在则以播客厂牌的形式与时尚先生、小宇宙、喜马拉雅等不同平台合作 , 打磨各种实验性播客节目 , 尝试中文播客商业化的可能 。
对JustPod 来说 , 未来是一条没有明确方向的路 , 无论故事叙述还是喜剧抑或综艺内容 , 他们都想尝试 , 不断体验、创新、修正和冒险 。
“我们要做的事 , 有一部分跟传统媒体是契合的 , 但它更像是做数字出版 。 ”程衍樑相信 , 优秀的叙事性播客有着漫长的生命力 , 可以跨越时间 , 被人们反复聆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