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丘成桐 一生从未放弃追寻至真至美

今年72岁的丘成桐是享誉世界的著名数学家 。 祖籍广东汕头、出身贫寒的他 , 27岁就攻克了世界数学难题“卡拉比猜想” , 34岁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菲尔兹奖 , 成为该奖项首位华人获得者 。
在他的学术生涯中 , 丘成桐解决了多个著名数学难题 , 成为几何分析学科的奠基人 。 他说 , 直到今天 , 数学依然令自己内心激动 , “好像一条奔腾的河流 。 这是多姿多彩的旅程 。 一头扎进了对自然奥秘的探求 , 又有幸在其中有所收获 。 ”
今年3月底 , 丘成桐的自传《我的几何人生》由译林出版社出版 。 在这本书中 , 这位敢于直言的“数学皇帝”将自己的人生过往和围绕他的话题一一细讲 。
书摘
我们在贫穷中成长 但不觉其中之苦
我出生于中国南方的城市汕头 , 时维1949年4月4日 , 上面有三位姐姐 , 成珊、成瑚和成瑶 , 和一位兄长成煜 。 六个月后 , 父亲和母亲带着我们五人来到香港 。
父亲是个受人尊敬的学者 , 著书立说 , 并教授哲学、历史、文学、经济和其他科目 。 但因为不会英语 , 未得到匹配的高薪职位 , 只能身兼数职 , 常常多至三份 。 他每天很早便起来 , 先坐别人的脚踏车后座到巴士站 , 然后乘巴士再转渡轮 , 行程超过两小时 。
工作和通勤占据了他大部分时间 , 父亲难以抽时间和我们在一起 , 有时甚至整天都看不见他 。 母亲也是由朝到晚地忙个不停 , 证我们吃得饱 , 穿得暖 , 催促我们准时上学 , 生病时安慰我们 , 并看着我们做作业 。
除此之外 , 她还要打扫庭院 , 缝纫衣服 , 时常忙到午夜才上床 。 有时更会熬通宵 , 以完成平时没空做的琐事 。 除此之外 , 她还靠替人缝补、刺绣或做其他针线活来帮补家计 。
然而 , 她的收入和父亲的加起来 , 钱还是不够用 , 全家依然过着饔飧不继的日子 。
尽管如此 , 我们兄弟姐妹却努力生活 , 苦中作乐 。 客观来说 , 我们在贫穷中成长 , 但因没有更好的生活做比较 , 便不觉其中之苦 。 生活充满趣味 , 足以抗衡金钱上的匮乏 。
我的正规教育是从五岁开始的 。 首先 , 每个打算上学的孩子要先通过测验 。 测验的一部分是数学 , 这是我一生中第一场数学考试 。 题目中有一道要求从1数到50 , 然后把数字按顺序写在纸上 。
我从父亲那儿看过 , 以为中国人的书写习惯是从右到左的;但是我并不知道 , 书写数字乃是按西方的习惯 , 是由左向右的 。 因此 , 当我用自创的方法书写13时 , 它就成了31 , 其他两位数除11、22、33、44外 , 通通都倒过来了 , 结果考试不及格 。
这次错误的后果很严重 。 高分的小孩会被分派到正式的公立学校 , 而我却被分派到乡村小学 , 那是给水平较差的小孩念的 。
我要多走一点路 , 才能到达那乡村小学 。 对一个五岁的小不点儿来说 , 三公里多的路程算是不短的距离 。
人生最大的荣耀 乃是屡败屡战
凡人都有悲哀失败的时候 , 有人发愤图强 , 有人则放弃理想以终其身 。 我一生从未放弃追寻至真至美 , 可以用元稹的诗句来描述:“曾经沧海难为水 , 除却巫山不是云 。 ”当遇到困难时 , 我会想起韩愈的文章:“苟余行之不迷 , 虽颠沛其何伤 。 ”
正如曹雪芹写作《红楼梦》一样:“字字看来皆是血 , 十年辛苦不寻常 。 ”尼采也说:“一切文学 , 余爱以血书者 。 ”
每一次的研究都很花费工夫 , 甚至废寝忘食 , 失败再尝试 , 尝试再失败 , 经过不断的失败 , 最后才成就一幅美丽的图画 。
简洁有力的定理使人喜悦 , 就如读《诗经》和《论语》一样 , 言短而意深 。 有些定理 , 孤芳自赏 。 有些定理却能引起一连串的突破 , 使我们对数学有更深入的认识 。
【一生|丘成桐 一生从未放弃追寻至真至美】除了看《红楼梦》 , 我也喜欢看《史记》《汉书》 。 这些史书不但发人深省 , 文笔通畅 , 甚至启发我做学问的方向 。 史家写实 , 气势磅礴 , 荡气回肠 , 使人感动 。
历史的事实教导我们在重要的时刻如何做决断 。 做学问的道路往往是五花八门的 , 走什么方向会影响学者的一生 。
复杂而现实的历史和做学问有很多类似的地方 , 历史人物做的正确决断 , 往往能够为学者选择问题提供一个良好的指南针 。
王国维说做学问的第一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 。 我深以为然 。
想做好的工作 , 总要放弃一些次要的工作 , 如何登高望远 , 做出这些决断 , 大致建基于学者的经验和师友的交流 。 然而对我而言 , 历史的教训是很有帮助的 。
现在年轻人的学问跟我们六十年代、七十年代的学者的学问水平是有一点距离的 , 水平下滑 , 可能是互联网太流行 , 学问变得比以前肤浅 。
互联网出现之后 , 我们习惯阅读很短的文字 , 同时思考不够 , 互联网上一天能读的文章 , 比三四十年前多得多 。 但是数学界这三十年来的进步是不是比数学三十年前的成就更辉煌?我觉得没有 。
我并不喜欢“天才”这名词
从事研究 , 为学问而学问 , 不用为有没有实际的应用操心 。 我相信 , 对看来“无用知识”的追求 , 会出乎意料地成为“超乎梦想之应用”的泉源 。
我一直喜欢同时考虑几个题目 , 当一个题目过不去时 , 便可以转到另外一个上去 。 如果这些题目具有某些共通之处 , 那么从某题目中得到的新想法 , 或许可以应用到原来的题目上去 。
我也喜欢旅行 , 旅行除了是工作上所必需外 , 它亦能让我接触到无论是在学术领域内 , 还是在“象牙塔”外的新事物和新思想 , 这都是极有裨益的 。
事实上 , 我并不喜欢“天才”这名词 , 差不多从来不用它 。 恐怕很多人都把“天才”浪漫化了 , 以为那些人能无中生有 , 创造奇迹 , 提出凡人想不出的方法 , 或者完成惊人的数学证明 。
在电影《心灵捕手》中 , 主角在麻省理工把清洁工作丢下几分钟 , 就破解了数学中的老大难题 。 这些情况虽说并非完全不可能 , 但至今我未见过 。
我的经验是 , 解决数学难题需要艰辛的努力 , 没有快捷方式可走 , 除非问题本身其实颇易 。
成就大事时的三段经历 。 开始时 , “昨夜西风凋碧树 , 独上高楼 , 望尽天涯路”;然后是 , “衣带渐宽终不悔 , 为伊消得人憔悴”;到了最后 , “蓦然回首 , 那人却在 , 灯火阑珊处” 。
开始时 , 要找到一个制高点 , 对整个问题有了通透的理解;然后不眠不休、废寝忘餐地工作;最后 , 灵光一闪 , 突然看到了完成证明的途径 。
最基本的工具一定要学好
本科与研究生阶段是最有时间去学习的时候 , 要多花工夫了解和思考 , 同时最重要的是将基础打扎实 。 尽管花大量的工夫对每个学生来说都不容易 , 但绝不可错过最佳的学习时机 。
你们在做学生的这段时间 , 最基本的工具一定要学好 。 若连最基本的工具都没掌握 , 根本就谈不上跨学科的研究 。
我们都知道 , 第一流的学问往往是不同学科的融合而爆发出来的火花 。 所谓精通就是对工具能运用自如 , 遇到困难的题目不会惧怕 , 懂得如何学习和思考 。 我希望你们能达到这种不畏难题的境界 。
你们毕业的时候 , 要尽量学会一些主要的工具 , 这是以后对付数学、物理、生物或工程上的问题的重要“兵器” , 这些问题从自然界产生 , 既复杂又有趣 , 要有办法和工具对付它 。
有很多工具 , 刚开始以为不重要、不流行 , 很多人不想去学 , 这往往是个错误的看法 。 我希望你们在做学生的时候至少掌握两门不同的工具 , 以后做学问的时候有两门“板斧” , 而且每一门都要精通 , 才能在真正去解决问题时收放自如 。
书评
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
好像没有一个数学家不这么认为——数学是美的 。
这不是他们因为自己懂得而产生出的心醉神迷或自恋自豪 , 而是一个普遍的共识 。 如果你承认世界和宇宙的美 , 那么解释这世界和宇宙的科学(基础是数学)中 , 自然也包含着美感 。
爱因斯坦就曾不止一次地说 , 他相对论的灵感来自音乐 。 他擅长拉小提琴 , 而另一位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的钢琴则弹得很好 。 两位物理学家经常凑在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 。
而丘成桐则将情怀诉诸中国古典文学 。 他一有空就去看《红楼梦》 。 这本伟大的小说宛如一幅无比繁复的画卷 。 书中情节千丝万缕 , 角色层出不穷 。 情节和人物联系起来 , 形成纷沓而又浑成的整体 。
他一边看书 , 一边想象作者的胸怀和澎湃的感情 。 而他看待数学 , 尤其是他擅长的几何分析 , 亦如是 。
“大部分定理看来彼此之间并无关联 , 然而渐渐可以看出 , 几何分析中有某种结构 , 能够把这些不相干的定理联系起来 。 ”
丘成桐说 , 整个数学领域也是如此 。 “很多不同的分支 。 乍一看毫无关系 , 但当你站得足够远再看 , 就会知道它们都是一棵大树的各部分 , 就如《红楼梦》中贾府各人的宗谱关系一样 。 ”
他感性地说 , 作为数学家 , 他们追求的不是敌国的财富 , 也不是千年的霸业 , 因为这些东西终究不免化为尘土 。 “我们追求的乃是理论和方程 , 它们带领着我们在寻求永恒真理的道路上迈进 。 ”
最令我感动的一个细节 , 是他用了北宋词人晏几道《临江仙》中的名句“落花人独立 , 微雨燕双飞”来形容自己当年证明了卡拉比猜想时的心路历程 。 数学与诗意 , 那一刻完美契合 。他说 , 解决了这个难题后 , 这优美的词句随之浮现脑海 , 他感受到心灵与大自然的契合 , “如飞行中的双燕般合二为一 。 ”
自传出版之时 , 丘成桐也接受了几家国内媒体的采访 , 他在采访中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我不在乎” 。
所有数学之外的事——人事纷扰、舆论误读 , 他都不真正放在心上 。 “精神受到压力的日子 , 我每以工作为寄托 , 数学从来没有让我失望 。 ”他在书里说 。 “我只知自得其乐 , 找寻心目中宇宙的奥秘 。 ”(箬叶)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