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强盛 , 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 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 。 那么 , 如何落实“十四五”规划 , 真正做到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经济日报采访人员专访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分子化学家、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院长唐本忠 。
采访人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这反映了什么趋势?
唐本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 一方面是我们内在的需求 , 另一方面是外部压力所致 。
从内在需求看 , 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这个规模 , 如果还走以前的发展道路 , 就会碰到瓶颈 , 必须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 从外部压力看 , 中国发展到今天 , 已经“动了别人的奶酪” , 对我国科技和经济发展进行打压的外部压力日趋常态化 。
在内有需求、外有压力的情况下 , 要把科技实力做上去 , 布局就很重要 。 “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提法 , 本身就包含一系列的科技布局 , 整合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建设重大科技创新平台 , 这些对提高科研硬实力非常重要 , 也是“十四五”期间将要重点着力的方向 。
采访人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要建立新型举国体制 。 新型举国体制有哪些显著特点?
唐本忠:新型举国体制要全民一心 , 要大兵团作战 。 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创新内涵 , 已经发生了变化 。
“两弹一星”时期 , 我们用举国之力补上以前的缺口 , 是填补空白 , 但填补空白是跟在别人后面走 , 是跟随而不是引领 。 时代发展到今天 , 我们的发展模式要发生变化 。 以前劳动密集型的人口红利快吃完了 , 中国人的工资也不低了 , 不能还走低端路线 , 因为低端路线即使能赚钱 , 最多只能达到中等收入 。 现在的新型举国体制 , 意味着要超前考虑 , 为世界树立标杆 , 让别人跟着我们走 。
举国体制的最大好处是效率高 。 美国波士顿一座桥修了若干年 , 而北京翻修一座桥几十个小时就能搞定 。 所以 , 在新型举国体制下 , 一方面 , 我们要优化科技创新内涵 , 要往更高端走 , 要往无人区闯;另一方面 , 科学技术重大决策要听取专家意见 , 鼓励科学家参与 , 力争不走或少走弯路 。
采访人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当前最需要优先突破的难点是什么?
唐本忠: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在提高硬实力的同时 , 必须发展软实力 。
首先 , 人才培养非常重要 , 因为所有工作最后都要落实到人 。 在过去的科技跟随阶段 , 我们做国外做过的课题 , 有正确答案;但到了现阶段 , 我们要做国外没做过的原创研究 , 没有现成答案 。 这就需要高校改变教学方式 , 培养具备创新意识的未来之星 。
其次 , 建设创新文化极其重要 。 个人的创新意识与整个社会是否具备创新文化息息相关 。 现在 , 我国政府也开始重视创新文化的建设 。 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一章中 , 专门谈到“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 , 鼓励自由探索 。
在现代社会 , 文化自信越来越倚重科学自信 。 我期待我们能培育创新文化 , 建立中国人的科学自信 , 把最优秀的人才吸引到科研领域来 , 突破实用主义的影响 , 做一些看似“无用”的研究 , 这样才能实现跨越 。
采访人员: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 需要在基础研究方面作出什么突破?
唐本忠:伟大的科学研究有两个层次:一是改变世界的面貌 。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香港中文大学前校长高锟的“光纤” , 就是一个改变世界面貌的发明 。 二是改变人们的思维 。 普朗克的量子论 , 就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
我们这么大一个国家 , 需要有做应用研究的人 , 去改变社会的运转模式和人们的生活方式 。 但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 改变人们的思维方式可能更重要 。 我们有14亿人 , 在世界科学史上能作多少贡献?必须要有人去做那些超前的、现在看不到任何用途的天马行空式的纯科学研究 。
不做超前研究 , 就永远只能跟着别人跑 。 100多年前 , 曾有一位物理学家说 , 要去当那个做面包的人 , 而不是做捡别人的面包屑吃的人 。 在这个过程中 , 需要做好财务支持的配置 。 现有的科研项目经费竞争制度 , 有好处 , 可以逼懒人干活;但坏处是 , 勤快人也被逼浮躁了 。 举个例子 , 你让数学家陈景润去弄钱 , 他肯定弄不到 。 对于基础研究 , 要建立科学家工作室制度 , 给予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 , 鼓励自由探索 。
采访人员:“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到“支持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这也是强化国家科技战略力量的重要举措 , 对大湾区的科技创新有何期待?
唐本忠:建设三大国际科创中心 , 属于“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范畴 。 北京、上海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地 , 搞科创中心理所当然 。 粤港澳大湾区不太一样 , 这里不是传统的文化科研中心 , 但现在大湾区发展势头非常好 , 优势也很突出 。
【文化|强化科技硬实力 厚植创新软实力】粤港澳大湾区经济体量非常大 , 人口基数也非常大 。 整个珠三角经济发达 , 产业链完备 。 深圳对年轻人的吸引力非常大 , 有非常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 华为、腾讯和大疆等高科技企业都出自深圳 。 对广州而言 , 黄埔科学城已发展成大湾区的一个科技重镇 。 香港也有长项 , 如法制健全、科研水平高、国际化氛围足等 。 现有资源优势好好整合利用 , 相信未来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得会更好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南安市交通运输局强化渣土 运输安全专项整治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