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带芯毕业,“后浪”再出发

半年前 , 中国科学院大学“一生一芯”计划培养的五位本科生 , 主导完成了一块64位RISC-V处理器SoC芯片设计并实现流片 。 他们带着这款“最硬核毕业证书”毕业 , 进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 。
这篇报道刊出后 , 受关注程度之高 , 超出很多人意料 。 编辑复盘时说 , “年轻人”与“芯片” , 可能是吸引公众的关键词 , 人们素来喜欢看年轻学霸的故事 , 因为他们在某种程度上代表着未来 。
现在 , 五人都已经是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研究生 , 还在做着从去年夏天就已经投身其中的一个项目——仍是开发芯片 , 但具体内容现在还不便透露 。 总之 , 他们要悄悄工作 , 然后惊艳所有人 。
和“一生一芯”相比 , 这个项目难度更大 , 他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也更多 。 学期中 , 他们常常往来于雁栖湖和中关村 。 学校课程结束后 , 他们开始了封闭开发 。
“一生一芯”计划负责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包云岗对五个学生的评价颇高——他们已经是科研项目中的骨干 。
“要看你怎么理解‘骨干’ 。 ”王华强说 , 这个项目离开任何人都不行 。 有人要设计架构 , 有人要实现架构 , 还要有人测试 , 查bug , 解决bug……都是环环相扣 。
压力比做“一生一芯”时更大 , 责任和使命感也更沉重 。 但他们“朴素的愿望”还是和以前一样——别掉链子 , 别拖后腿 。
在封闭开发阶段 , 张紫飞和王华强是室友 , 两人生物钟默契地趋同了 , 都成了夜猫子 。
在他们看来 , 研究生这一学期 , 忙碌又充实 。 要上课 , 要做项目 , 千头万绪 。 张紫飞甚至戒掉了游戏 , 他觉得连玩游戏都费脑子 , 把日常调剂变成了看电影和动漫 。
不过 , 也是有点缺憾 。 因为太忙 , 交际圈并没有随着新阶段的开启而扩大 。 新的好友 , 还待结交 。
【工作|带芯毕业,“后浪”再出发】连着做项目 , 会觉得疲惫甚至厌倦吗?
“这倒不会 。 但是越做 , 就越觉得自己做的和一流水平有差距 。 看着差距就会糟心 , 就会有危机感 。 ”他俩说 。
两人都很警惕外界对他们工作的拔高 。 他们都觉得 , 自己还不算真正成了科研人 。 刚念研究生 , 还没有太多时间 , 去搭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 形成自己的科研品味;还没有做太多探索性和开创性的工作 。 目前 , 他们还是在蓄力阶段 。 (张盖伦)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