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弦长约三寸 世界上最小的乐器
世界上最小的乐器是口弦 。口弦又称口弦琴、响篾、吹篾或弹篾 。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很流行,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口弦又称“口琴”、“响篾”、“吹篾”或“弹篾” 。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很流行,是人民非常喜爱的民间乐器 。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接下来就跟小编一起具体看看世界上最小的乐器等相关内容 。
文章插图
【口弦长约三寸 世界上最小的乐器】简介
口弦又称“口琴”、“响篾”、“吹篾”或“弹篾” 。历史悠久、形制多样,在我国的大部份地区都很流行,是人民非常喜爱的民间乐器 。可以独奏、齐奏、合奏或为歌舞伴奏,在人们的生产劳动和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
起源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口弦又被称作“口琴” 。在明代《南诏野史》中就有“男吹芦笙,女弹口琴”的记载 。清代《滇南虞衡志》中很详细地记载了“口琴”的形成和制作 。唐、宋时期的“铁叶簧”之类的拔簧乐器就是口弦的前身 。关于口弦的来历,在云南少数民族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传说明朝统治纳西族和僳僳族的丽江木土司,欺压民众,作恶多端,使得民不聊生,民怨沸腾 。木土司深怕人民群众聚议他的罪恶,反抗他的统治,于是他制订了一条违背人情常理的法规:不准人们接触谈话,就连父子、夫妻也不例外,如有违反者轻则受到鞭刑,重则杀头示众 。木土司的暴政使得民众更加愤怒,人们想尽一切办法来反抗他 。聪明的僳僳族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们创制了一种乐器——口弦,他们用口弦来代替自己说话,表达心声,使得木土司的诡计失败 。云南的口弦是用一种长约三寸,宽约五分的竹片,中间刻成浅槽,槽底的竹片拉成簧牙(有的簧牙是用薄铜片或银片制成的) 。吹奏时左手握住竹片的一端,另一端放在口边,让呼吸的气流鼓动簧片,同时右手指配合轻轻弹动竹片,随着气流的变化和指头的弹动,就会发出优美动听的曲调 。口弦通常是男青年用金竹制成的,小伙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将作好的口弦装在一个精制的小竹筒里,筒面上雕刻了各种花纹图案,系上红色或黄色的缨穗,送给心爱的姑娘,作为爱情的信物 。姑娘收到心爱小伙的礼物便会把它挂在胸前,既可作为装饰,又可随时取出吹奏娱兴 。口弦曲调丰富,有表现爱情的,有表现生产生活的,还有舞曲 。
文章插图
发展历史
在我国原始社会母系氏族时期,就有了口弦 。当时名“簧”,簧在古代与竽、笙、篪等乐器相提并论,可见其重要 。据汉魏以来的文献记载,表明簧是—种用竹或铁制成的横在口中演奏、和口弦是同一类的乐器 。
甚至在当时还有类似今天多片弦那样的多片簧存在 。从先秦至晋的古籍记载可知,簧是贵族使用的一种“高雅”的乐器,尤为文人雅士所喜爱 。据《汉宫阙疏》所载,在汉代皇宫中还建有一座“鼓簧宫”,可见簧在当时统治阶层和上流社会已颇盛行 。
早在晋代,著名道家葛洪所著的《神仙传·王遥》中记述过一个弹奏五片口弦的故事:一次,王遥带着自己的弟子登上一座小山,进入山中的一个石室,石室中有二人 。于是王遥让自己的弟子取出所带匣中的三枚“五舌竹簧”,发给石室中二人,自己取了一枚,三人并坐,一起弹奏起了口弦曲 。故事带有道教的神秘色彩,它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演奏五舌竹簧在当时已很少有人能演奏,是一种秘技 。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自古就流行着簧这种乐器,据史籍记载,至少在公元四世纪末,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少数民族地区,簧已经非常流行 。北宋陈蜴《乐书》中载有竹簧和民间流行的铁叶簧,这是目前见于文献的最早图像 。
元代以后,簧在中原内地逐渐失传 。簧的名称也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明代以来,口弦以口琴之名见于史册 。清乾隆动撰的《清朝通典》在谈到“口琴”时说:“以铁为之,一柄两股,中设一簧,末出股外 。横衔于口,鼓簧转舌,嘘吸成音 。”《大清会典图》也有详细记述,并载有其图 。
我国各少数民族,对口弦都有自己的称呼,如彝族叫“洪洪”或“弄果”,僳僳族叫“玛哥”,白族叫“毕协”,傣族叫“拜”,景颇族叫“掌共”,佤族叫“合朗”,拉祜族叫“阿沓”,羌族叫“阿珠”,锡伯族叫“玛肯”,独龙族叫“芒锅”,高山族称“嘴琴”或“嘎洛波”,黎族则称之为“口弓” 。
口弦的品种较多,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有竹制和金属制的口弦;根据簧片数目的不同,有单片弦和多片弦;因演奏方法的不同,又有用手指弹拨和用丝线抻动的口弦 。
口弦的演奏方法有用手指拨动和抻动两种,分别流行于不同的地区 。
演奏口弦时,左手拇指和食指夹住弦柄,多片弦则使其呈扇形,将簧舌部分置于两唇间,用右手拇指和食指来回拨动口弦尖端,引起簧舌振动,便发出明亮的叮咚之音 。
另外的一种抻动口弦,在每个簧片的尖端系有一条丝线,演奏时将线头套在右手指上,以指牵线使簧片振动发音 。演奏者利用双唇向前突出是筒状增加共鸣、扩大音量,并借以口型交换和控制呼气等方法,变化出不同的音色 。熟练的演奏者,能表达出较复杂的节奏和较多的音色,并能使每片弦发出它的纯五度泛音来 。在一副三片弦上,往往能奏出6个不同的音 。运用不同的奏法,既能发出余音袅袅的音色,也能发出较粗犷的音响 。
1980年,在四川凉山州民族民间器乐会演中,有两位布拖县彝族妇女,第一次用多片弦齐奏,她们以五度、八度泛音变化,并通过节奏交错,奏出二声部重奏和持续音衬托的效果,韵味无穷,受到好评 。
在我国的傣、哈尼、景颇、佤、拉祜、苗、柯尔克孜、锡伯、回、蒙古、达斡尔、鄂温克和黎等民族,流行的是手指弹拨的口弦;高山族流行的是抻动的口弦;彝、纳西、僳僳和白族,则两种口弦都流行 。
各地口弦
云南的口弦是用一种长约三寸,宽约五分的竹片,中间刻成浅槽,槽底的竹片拉成簧牙(有的簧牙是用薄铜片或银片制成的) 。吹奏时左手握住竹片的一端,另一端放在口边,让呼吸的气流鼓动簧片,同时右手指配合轻轻弹动竹片,随着气流的变化和指头的弹动,就会发出优美动听的曲调 。
口弦通常是男青年用金竹制成的,小伙为了显示自己的才能,将作好的口弦装在一个精制的小竹筒里,筒面上雕刻了各种花纹图案,系上红色或黄色的缨穗,送给心爱的姑娘,作为爱情的信物 。姑娘收到心爱小伙的礼物便会把它挂在胸前,既可作为装饰,又可随时取出吹奏娱兴 。口弦曲调丰富,有表现爱情的,有表现生产生活的,还有舞曲 。
彝族口弦据说有九十三调之多 。口弦曾在《边塞烽火》、《达吉和她的父亲》等影片上出现 。由于口弦音色柔美,姑娘们常常用它来向情人表达爱意 。在云南少数民族地区中树林里、小河边或是幽静的夜晚,总会传来阵阵悦耳动听的口弦声,这可是姑娘们在向心上人倾吐她们心中的爱情 。
口弦制作
它的品种非常多 。根据制作材料的不同,有竹制和金属制的两种口弦;根据簧片数量的不同,有单片弦和多片弦;根据演奏方法的不同,又有用手指弹拨和用丝线抻动的两种口弦 。
竹制口弦一般采用质地坚硬楠竹片削制而成,制作时,用锋利的刀子将竹片刳薄,在中间三面镂空刻出簧舌,然后把弦的片头削尖呈剑形,片尾截齐做弦柄 。竹口弦的簧舌头部大而薄,中部窄而厚,舌的两侧削成斜面,与竹片的头部相连 。弹拨片头时,利用竹片的弹性,可以使簧舌自由往复地振动发音 。如果把几个竹片用绳子穿接起来,就制成多片口弦 。多片口弦大多由2至5片音高不同的竹片组成,竹片的音高取决于簧舌的长短、宽窄和薄厚 。
文章插图
与竹制口弦相比,金属制口弦一般是铜制和铁制的,常见的形状有树叶形和长条形两种,也有人用子弹壳制作过口弦 。除了音色更加清脆、明亮之外,金属制口弦的体积上也比竹制口弦略小一些 。
口弦不仅在形制和制作方法上颇有特色,在演奏方法上也非常别致 。演奏者要用左手的拇指和食指夹住乐器的手柄,将簧舌部分放在两唇之间,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来回拨动乐器的顶端,引起簧舌振动,发出明亮的声音 。用丝线抻动的口弦的演奏方法更为独特,演奏者在每个簧片的尖端系上一条丝线,把线头套在右手指上,用手指牵线使簧片振动而发音 。另外,为了增加共鸣和扩大音量,演奏者在演奏口弦的时候,双唇要向前突出,形成筒状 。同时,他们还能借助口型的变化和控制呼吸等等方法,演奏出音色多变的乐曲 。
推荐阅读
- 三寸黄柑擘是哪儿的特产吗?三寸黄柑擘介绍
- 栀子花怎么繁殖
- 乌镇西栅三寸金莲馆在哪?乌镇西栅三寸金莲馆景点介绍
- 安第斯神鹰一般寿命长约50年 寿命最长的鸟类
- 为什么武松高大威猛,哥哥却是三寸钉?
- 三寸天堂 《步步惊心》电视剧片尾曲
- 北川口弦音乐是哪儿的民俗吗?北川口弦音乐介绍
- 口弦是哪儿的民俗吗?口弦介绍
- 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艺是哪儿的民俗吗?傈僳族口弦制作技艺介绍
- 口弦音乐是哪儿的民俗吗?口弦音乐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