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附子甘草汤经典医案、方论

[方剂组成]
麻黄去节,二两(6克),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一枚(5克),甘草炙,二两(6克)[服用方法]
上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
[治则方解]
病机:素体阳虚,复感外邪 。
治则:温补阳气,解表散邪 。
方义:本方为麻黄细辛附子汤去细辛加炙甘草而成 。因病情较麻黄细辛附子汤证为轻为缓,故去辛窜之细辛,加人甘缓之甘草,缓麻黄辛散之性,防其发汗太过 。
[辨证要点]
麻黄附子甘草汤临床运用基本与麻黄细辛附子汤相同 。有报道使用本方治疗肺源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病态窦房结综合征、肾炎水肿等病 。
[仲景方论]
《伤寒论》第302条: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 。以二三日无证,故微发汗也 。
[注家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麻黄、甘草之甘,以散表寒,附子之辛,以温寒气 。
2.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虽曰微发汗,而用甘草以易细辛,盖亦和解之意也 。3.许宏《金镜内台方议》:初得少阴病,二三日内,脉沉细,倦而卧者,别无吐利厥逆等症者,故用附子为君,以温其经 。以麻黄甘草为臣佐,微取其汗,以散其寒邪,其病则已也 。
4.李中梓《伤寒括要》:少阴发汗二汤,虽同用麻黄、附子,亦有轻重之别,故以加细辛为重,加甘草为轻,盖辛散甘缓之义也 。
5.柯韵伯《伤寒附翼》:少阴制麻附细辛方,犹太阳之麻黄汤,是急汗之峻剂;制麻附甘草汤,犹太阳之桂枝汤,是缓汗之和剂 。
6.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少阴无里症,欲发汗者,当以熟附固肾,不使麻黄深人肾经劫液为汗 。更妙在甘草缓麻黄,于中焦取水谷之津为汗,则内不伤阴,邪从表散,必无过汗亡阳之虑矣 。
7.黄元御《伤寒悬解》:麻黄发太阳之表,附子、甘草温癸水而培已土 。
8.章楠《伤寒论本旨》:前方细辛发散少阴里邪,故久煮麻黄,欲其缓行,同细辛祛邪出表 。此方甘草守中,合附子则固其阳气,故煮麻黄一二沸,欲其迅速开泄,则附子助少阴之阳,而寒邪外出;若麻黄久煮,又有甘草缓之,其力不足以出邪矣 。于此更可见仲景用麻黄之法也 。
[名医验案]
1.曹颖甫医案
治高君之公子,年五龄,身无热,亦不恶寒,二便如常,但欲寐,强呼之醒,与之食,食已,又呼呼睡去 。按其脉,微细无力 。余曰:此仲景先圣所谓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顾余知治之之方,尚不敢必治之之验,请另乞诊于高明 。高君自明西医理,能注射强心针,顾又知强心针仅能取效于一时,非根本之图,强请立方 。余不获已,书:熟附片2.4克,净麻黄3克,炙甘草3克 。与之,又恐其食而不化,略加六神曲、炒麦芽等消食健脾之品 。
次日复诊,脉略起,睡时略减 。当与原方加减 。
五日,而痧疹出,微汗与俱 。疹密布周身,稠逾其他痧孩 。疹布达5日之久,而胸闷不除,大热不减,当与麻杏甘石重剂,始获痊愈 。
1个月后,高公子又以微感风寒,复发嗜寐之恙,脉转微细,与前度仿佛 。此时,余已成竹在胸,不虞其变,依然以麻黄附子甘草汤轻剂与之,4日而蒇 。
2.刘景琪医案
张某,女,23岁 。全身浮肿、尿少5日 。半月前感冒,咽喉痛,发热恶寒 。近5日来尿少,腰痛,眼睑及两脚浮肿,日渐加重,纳呆 。尿常规可见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及管型 。两脚极度浮肿,两踝不见,皮肤发凉,皮肤皱纹消失,眼睑浮肿 。舌淡,边有齿印,苔白滑,脉关滑尺沉紧 。此为正水,乃太少两感,治以解表温里,化气行水 。处方:麻黄9克,炮附子3克,炙甘草6克 。服1剂,夜间小便一痰盂,小腿及足部浮肿去大半 。服3剂后,浮肿全消,纳增,尿常规化验正常,追访1年无复发 。
[长沙方歌]
【麻黄附子甘草汤经典医案、方论】甘草麻黄二两佳,一枚附子固根荄,
少阴得病二三日,里证全无汗岂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