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什么不“待见”李商隐?

《红楼梦》第40回 , 林黛玉对贾宝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 , 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 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林黛玉为什么不“待见”李商隐?他们为什么没有成为知音?晚唐诗人李商隐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在大体相似的诗风和性格背后 , 还有哪些更为具体的特质?
林黛玉如何看待作诗?《红楼梦》第48回香菱学诗 , 林黛玉说:“词句究竟末事 , 第一是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 , 连词句不用修饰 , 自是好的 , 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她列举王维的五律、杜甫的七律和李白的七绝 , 再览陶渊明、应玚、谢灵运、阮籍、庾信和鲍照诸家 。林黛玉举出的诗人里 , 没有李商隐 。
我们选择一个意象“菊”来做一番比较 。李商隐的咏菊诗有两首 , 其一诗题为《菊》:暗暗淡淡紫 , 融融冶冶黄 。陶令篱边色 , 罗含宅里香 。几时禁重露?实是怯残阳 。愿泛金鹦鹉 , 升君白玉堂 。首联状菊花的色调 , 颔联引陶渊明、罗含两位隐逸高人之典 , 强调菊花象征的道德情操 。颈联则情绪一转 , 由菊花的高洁转而写它的寂寞凄凉 , 道出这位“隐者”胸中的落寞 。尾联借菊花自比 , 希望不仅做一个高标自持的“局外人” , 还能进入“白玉堂” , 哪怕成为菊花酒 , 盛在鹦鹉杯中被喝掉也好 。
【在红楼梦中林黛玉为什么不“待见”李商隐?】另一首《野菊》:苦竹园南椒坞边 , 微香冉冉泪涓涓 。已悲节物同寒雁 , 忍委芳心与暮蝉?细路独来当此夕 , 清尊相伴省他年 。紫云新苑移花处 , 不取霜栽近御筵 。开篇点出野菊生长环境的压抑 , “苦竹”与“椒坞” , 虽有“微香”但已难禁孤独之泪 。“已悲节物同寒雁”把生于寒秋看成是菊花的悲惨命运 。抒情主人公形象自颈联介入 , “细路独来”点明其与野菊同命相怜之苦 , 最后一句“不取霜栽近御筵”尽显怨愤压抑的情绪 。这两首诗中 , 李商隐借咏菊表达对自身命运的感喟 , 他欣赏菊花的高洁 , 以菊自比 , 但表述更多的却是孤芳自赏的寂寞 , 以及想要摆脱这一处境却无能为力的压抑无奈 。
《红楼梦》第38回写到大观园众少女的菊花诗“创作竞赛” , 林黛玉技压群芳 , 她的《咏菊》《问菊》《菊梦》包揽三甲 。在大观园历次“创作竞赛”里 , 这个纪录是空前绝后的 。说这三首菊花诗是林黛玉艺术水平最高的作品 , 当不为过 。《咏菊》一诗 , 已有先声夺人之威:无赖诗魔昏晓侵 , 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 , 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 , 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 , 千古高风说到今 。
题为《咏菊》 , 却通篇未见“菊” , 只见“绕篱欹石”的诗人“我” , 将自身与菊花风骨上的相契用一种浑然的方式点出 。颈联两句 , 可看作《红楼梦》叙述者在卷首自叹“满纸荒唐言 , 一把辛酸泪”的点化 。最后一句提及“陶令” , 却不是李商隐略带感伤的轻描淡写 , 而是“千古高风说到今”的豪壮与大气 。
《问菊》一诗傲气更盛:欲讯秋情众莫知 , 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 , 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 , 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 , 解语何妨片语时 。
知晓“秋情”的只有菊花 。颔联两句是《红楼梦》中名句 , 人们喜欢用它来概括林黛玉清高孤傲的性格 。这一句包含了对菊花孤独性格的慰藉和体贴:谁能同冷傲的你作伴 , 一样是开花 , 何必这么迟?颈联进一步关切询问 , “圃露庭霜”、“鸿归蛩病” , 你如何捱过寂寞 , 有谁抚慰你的相思?尾联认同菊花孤高的品性 , 相信自己就是它举世无双的知音 。
李商隐和林黛玉都写菊花的清高寂寞 , 却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李商隐的抒情是内向的 , 认为菊花在寂寞中有悲苦和怨恨 , 迫切地想改变这种处境;而林黛玉的抒情却舒张大气 , 认为菊花以寂寞为代价的高洁是可贵的 , 她对这种寂寞始终抱以肯定和欣赏的态度 , 并没有恼恨和焦躁 。这正好可以反映李商隐和林黛玉诗风的不同——李商隐的愁绪往往迂回婉转 , 在悲伤际遇里纠结;而林黛玉却喜欢将愁绪舒展放大、反复渲染 。
《红楼梦》第49回说 , 香菱跟林黛玉学诗以后 , 满嘴里念叨的都是“杜工部之沉郁 , 韦苏州之淡雅 , 温八叉之绮靡 , 李义山之隐僻” 。李商隐的“隐僻”对于自学诗歌、社会阅历甚浅的大观园少女来说 , 确实有相当大的阅读难度 。要求她们领悟、欣赏诗中意蕴 , 未免太过苛求 , 林黛玉也概莫能外 。
林黛玉不愿像李商隐那样在“惘然”中体验审美愉悦 , 宁愿以自我欣赏的态度直面惨淡未来 。而且她极少从自己的爱情中取材 , 第34回在宝玉送来的手帕上题诗是唯一的一次 。这固然缘于正统教育熏陶下的少女羞于在诗中表述“怀春之情” , 但鉴于林黛玉偏于大气的诗境 , 也可知她并不屑于在爱情上耗费笔墨 。林黛玉和李商隐审美趣味与性格差异不小 , 林黛玉欣赏那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 原诗应为:“竹坞无尘水槛清 ,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 留得枯荷听雨声 。”她悲伤缱绻之时 , 也曾对李商隐的哀愁产生心灵的认同与契合 。但这种“契合”与感性的“喜欢”并不一定吻合 。我们读李商隐诗 , 为他的感伤所吸引 , 但容易沉湎于愁绪 , 难于排遣升华 。这或许也是林黛玉不喜欢李商隐诗的另一个原因所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