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
半夏白术天麻汤
一、古方简介
【来源】《脾胃论》 。
【组成】半夏9g,天麻6g,茯苓6g,橘红6g,白术15g,甘草3g,生姜3片,大枣2枚 。
【功效】燥湿化痰,平肝熄风 。
【主治】风痰上扰证 。眩晕头痛,胸闷呕恶,舌苔白腻,脉弦滑等 。
二、临床新用
(一)内科疾病
1.食道贲门失弛缓症
【案例】某男,50岁,1996年10月初诊 。反复出现吞咽困难,吐涎沫3个月余,曾先后用中西药治疗2个月,病情终未改善,近月来加重 。诊见:吞咽梗塞不畅,进汤水及固体食物无明显差别,且梗阻随情绪变化而时轻时重,不时吐涎沫及食物残渣,伴胸骨后及上腹疼痛,全身乏力,形体较胖,舌淡苔白,脉弦滑 。行纤维胃镜检查示:贲门痉挛 。西医诊为食道贲门失弛缓症;中医诊为噎膈 。证属气郁痰阻,治宜理气开郁,化痰降逆 。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半夏、橘红、川芎、枳实各15g,茯苓、白术各30g,柴胡、青皮、甘草、天麻、香附各40g,旋覆花12g 。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5剂后,吞咽改善,诸症好转 。原方加减调治半月,诸症消失,行纤维胃镜检查末见异常,随访1年未复发[李建英,等.半夏白术天麻汤新用.新中医.2001,33(6):71] 。
【按语】本例情志不遂,肝失疏泄,饮食不节,痰湿内生,痰湿为有形之邪,加之肝气郁滞,痰气互结于食道,故出现吞咽梗塞不畅,且于情志不畅时加剧 。治当祛湿化痰,行气开郁为主,方中半夏、天麻、青皮、橘红、茯苓、枳实祛湿化痰;柴胡、香附、川芎行气解郁,且半夏、旋覆花降逆止呕 。诸药合用,痰气得消,食道通利,诸症自愈 。
2.膈肌痉挛
【案例】某男,52岁,1998年7月20日初诊 。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1日,伴语言不流利,头颅CT示为脑梗死 。发病第3天出现呃逆不止,多方治疗无效,患老八,响亮,喉中痰鸣,纳呆,舌质红,苔白厚腻,脉弦滑 。证属痰浊中阻,胃失和降,治以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投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半夏、白术、天麻各9g,云苓、陈皮各12g,旋覆花、代赭石各15g,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1剂后,呃逆明显减轻 。继服2剂,呃逆消失[牛俐,等.半夏白术天麻汤新用.中国民间疗法.2002,10(11):55] 。
【按语】脑梗死并发膈肌痉挛常顽固难愈,本例病机主要为痰浊阻于中焦,胃失和降 。而半夏白术天麻汤具有健脾、燥湿、化痰之效,佐以和胃降逆之品,药证相符,故收效显著 。
13.脑血栓形成
【案例】某男,62岁 。患者上午突觉右侧手足无力,随即倒地,神志昏迷,不省人事,伴口眼歪斜,右侧半身不遂,鼾声大作,痰鸣曳剧,口角涎涌,牙关紧闭,二便不通,舌苔微黄厚腻,脉沉滑缓 。血压26.7/16.3kPa 。细究病史,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喜食肥甘厚味,嗜好烟酒,近10日来曾觉右侧手足麻木,头痛眩晕,颜面浮肿 。患高血压病已10年,昨日又饮酒过多 。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 。证属脾湿生痰,肝风内动,风痰上扰而致中脏腑 。治宜平肝熄风,健脾利湿,豁痰开窍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法半夏、天麻、陈皮各12g,白术、茯苓各.15g,石决明、钩藤各24g,胆南量、天竺黄、甘草各9g,鲜竹沥30ml 。日1剂 。二诊:服药5剂后,神志已清,二便通调,能张嘴讲话,但语言謇涩,痰涎仍较多,动则呕逆 。继守上方服10剂后,痰涎已平,口眼端正,患肢能屈伸抬起,并能扶着慢步行走,腻苔渐去,舌质紫暗,脉转沉细涩 。上方去鲜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石决明,加黄芪30g,地龙、赤芍、丹参、川芎、桃仁、红花各15g,服药30剂而愈,血压稳定在19.2/12.6kPa 。为巩固疗效,嘱其服人参再造丸1个月[艾团元.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病举隅.湖北中医杂志.1989,(5):26] 。
【按语】朱丹溪云:“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本案患者平素饮食不节,喜肥甘饮酒,而致脾运失司,聚湿生痰,痰郁化热,阻滞经络,风痰上扰,蒙蔽清窍;又患高血压病多年,病前有先兆,加之饮酒而致中风 。故用半夏燥湿化痰,天麻平肝熄风通络,白术、茯苓、陈皮健脾祛湿化痰,加钩藤、石决明加强平肝降逆熄风之力,胆南星、天竺黄、鲜竹沥助豁痰清热开窍之功 。待风干土健后,随症减鲜竹沥、胆南星、天竺黄、石决明,加益气活血祛瘀之黄芪、丹参、川芎、赤芍、桃仁、红花而收全功 。再服人参再造丸善其后 。
1.4.原发性癫痫
【案例】某女,5岁 。家长代诉:患孩约2岁时,突受惊吓后昏仆,不省人事,口吐涎沫,目睛上视,肢体抽搐3分钟左右,醒后如常,以后每因受惊恐、恼怒、发热而发作 。曾到某医院检查脑电图,报告有痫样放电,诊断为小儿癫痫病,服用苯巴比妥等西药,效果不显,后改服中药,近2个月来发作较前频繁,1周达2~4次 。诊时见患孩受惊恐而发作,肢体抽搐不止,牙关紧闭,上肢握拳抖动,眼目上视、口中涎沫外流,约5分钟后苏醒 。醒后疲惫不堪,神志恍惚,嗜睡,伴头痛,恶心,喉中痰鸣 。舌苔白腻,脉弦滑 。证属土虚木旺,痰浊内生,蒙蔽清窍,治宜平肝止惊,健脾化湿,豁痰开窍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化裁,处方:天麻、法半夏、枳壳各6g,白术、茯苓、陈皮、石菖蒲、远志、白芍各9g,全蝎3g 。
龙盘二诊:服药15剂,其间仅发作1次,且症较前轻,持续时间较前短 。续上方去全蝎、枳壳,加党参、山药、枣仁、枸杞各6g,连服半年后脑电图检查正常,病告痊愈 。随访未再复发[艾团元.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风痰病举隅.湖北中医杂志.1989,(5):26] 。
【按语】患孩始因突受惊恐、情志所伤而得痫疾,未经正确治疗,久而导致脏腑失调,气机逆乱,合“痰邪作祟”,故每遇惊恐及他病而发作 。先以半夏白术天麻汤加石菖蒲、远志、枳壳、白芍、全蝎,平肝熄风止惊、豁痰顺气开窍而切中病机,使痰平气顺,痫病得到控制;再以治痫与调理脏腑相结合,去全蝎、枳壳,加党参、山药、枣仁、枸杞,共奏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之功 。
5.癔病性精神障碍
【案例】某女,32岁,2004年5月10日初诊 。双下肢颤抖,不能独自站立行走2年余,就诊时由其丈夫搀扶艰难向前移动 。患者主诉自觉脚下为万丈深渊,害怕掉下去,平时只能在床上来回挪动,而且眼前飘着漫天黑雪花 。曾多处就诊,用益气养血之品,效果不佳 。刻诊:双下肢颤抖,不能直立,伴胸闷,但双眼有神,声音洪亮,舌苔白腻,脉弦滑 。神经科检查: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反射未引出;眼科检查眼底正常;头颅CT无异常 。追问病史,2年前分娩后出现此病 。中医辨证为风痰扰心阻络所致,当燥湿痰,熄肝风,通经络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清半夏、天麻、甘草各10g,苍白术、地龙、泽泻各15g,郁金、菖蒲、白芥子、陈皮各12g,鸡血藤、茯苓各30g,全蝎5g,生姜3片,大枣5枚 。水煎服,6剂,每日1剂 。5月16日二诊:能在室内独自行走数个来回,但不很稳 。按上法继服6剂,服药后患者精神爽快,症状全部消失[王永贞.半夏白术天麻汤验案1则.山西中医.2006,22(1):35] 。
【按语】本病西医诊断为癔病性精神障碍 。患者虽双下肢颤抖,不能独自站立行走,且病发于分娩后,望其神双目有神,闻其声语言宏亮,问其史分娩已2年有余,切其脉弦滑有力,故不必益气养血,而应以祛痰、熄风、通络为法 。本方清半夏、苍白术、茯苓、白芥子健脾燥湿化痰;天麻、全蝎、地龙、鸡血藤熄风通络;菖蒲、郁金化痰开窍;泽泻利痰,给湿邪祛路;陈皮、生姜、大枣理气和胃 。如以益气养血之法,只能闭门留寇,犯虚虚实实之戒 。
6.神经衰弱
【案例】某女,32岁,2001年3月初诊 。自诉3年前从北方调入本市工作,因工作环境,气候变化,生活习惯的改变,觉睡眠欠佳而未加注意,后至症状日渐明显,曾到某医院治疗未见好转 。有时一晚上只睡2小时,工作紧张时彻夜不眠,白天自觉眩晕、四肢乏力,烦躁不安,且日渐消瘦,故来我院门诊求治 。症见:精神疲倦,头晕,消瘦,舌淡红,苔薄腻,脉滑细数 。诊为不寐,证属痰浊内阻,扰乱神明 。即投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处方:半夏、天麻、柏子仁、茯苓、橘红、甘草各15g,白术、天门冬、麦门冬各18g,酸枣仁12g 。每日1次,水煎温服 。加服七叶神安片,每次3片,每日3次 。2周后复诊,诉晚上能睡4小时左右 。守上方再服2周,睡眠时间日渐改善 。连服2个疗程,睡眠时间基本每晚能睡上5小时以上[陈仲英.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合七叶神安片治疗不寐38例.广西中医药.2004,27(5):32] 。
【按语】中医学认为不寐与阴阳失调、七情内伤有关,有不少学者认为“痰”是其中致病的因素之一 。半夏天麻白术汤是燥湿化痰,平肝熄风之方,方中半夏燥湿化痰,橘红理气化痰,天麻平肝熄风;白术、茯苓健脾渗湿,二者相伍,尤能治生痰之本;天门冬、麦门冬滋阴清热;酸枣仁、柏子仁养心安神,甘草调药和中 。加上镇静安神的七叶神安片,共奏化痰熄风,镇静安神之效 。
7.血管神经性头痛
【案例】某女,43岁 。左侧偏头痛反复发作5年,加重2周 。患者脑后、巅顶至左额筋脉抽掣,阵发性跳痛胀痛如电击刀割,痛苦难言,伴泛恶,纳减,头昏,肢重,舌苔白腻,边有齿痕,脉濡滑 。经脑血流图、摄脑平片检查,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服止痛、镇静、麦角胺类药物,可使症状减轻 。证属风痰上冲,瘀阻脑络 。处方:法半夏、白术、天麻各10g,茯苓、赤芍、延胡索、川芎各15g,桂枝6g,葛根、丹参各30g,全蝎3g,川蜈蚣1条 。二诊:服药3剂,偏头痛发作间歇时间延长 。6剂后偶有发作,9剂后诸症告失 。随访未见复发[王礼.半夏天麻白术汤的临床应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1):17] 。
【按语】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清阳和气血均上会于此,“不通则痛” 。朱丹溪曰“头痛多主乎痰” 。本例痰浊瘀血痹阻脑络,清阳被遏,肝风上旋,致使头痛 。因此立法抓住“痰”、“瘀”二字,并加全蝎、蜈蚣等虫类搜剔之品,以熄风止痉、祛瘀通络;又加桂枝、葛根,宣通阳气,改善血运 。药证相符,痹蠲痛除 。
8.梅尼埃综合征
【案例】某女,70岁 。冬月冒寒,头昏头痛,视物旋转10日,西医诊为梅尼埃综合征,服药罔效 。诊见:眩晕未减,泛恶干呕吐涎沫,心悸气短,胸痞纳差,口中黏腻,舌尖发麻,屡欲大便,量少而细软,形体丰腴,舌苔白腻,脉濡弱 。证属风痰上犯,中气素虚 。处方:法半夏、天麻、陈皮各10g,白术12g,茯苓、党参、山楂各15g,吴茱萸5g,生姜6g,炙甘草3g 。二诊:服药3剂,诸症大减,已不泛恶 。继服3剂而愈,予益气健脾剂巩固疗效[王礼.半夏天麻白术汤的临床应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1):17] 。
【按语】本例患者年逾古稀,形体丰腴,气虚脾弱,痰湿易自内生;又冬月冒寒,阳气不行,浊阴逆上,与风痰相结,上冲于头,发为眩晕 。故用半夏白术天麻汤祛风痰,加吴茱.萸温中散寒,平厥阴寒气上冲;加党参组成六君子汤(参、术、苓、草、夏、陈),益气助阳,健脾祛痰;更加山楂消积导滞,共杜生痰之源 。药中肯綮,收效颇速 。
9.原发性三叉神经痛
【案例】某女,46岁,2000年4月19日初诊 。因反复右侧面部刀割样剧烈疼痛半年,加重5天来诊 。5天来,患者每天发作2~3次,每次发作约30秒至1分钟 。发作时右侧面部疼痛如针刺刀割,疼痛常因讲话、洗脸而诱发,自觉右侧面部皮肤粗糙,偶有麻木感,舌质紫暗,舌体胖有齿痕,舌苔白厚腻,脉弦滑 。西医神经内科诊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给予针灸及三叉神经封闭治疗,疗效不明显,后每服卡马西平疼痛减轻,但仍不能使症状完全缓解而转中医诊治 。中医辨证:风痰夹瘀血阻络,不通则痛,治应化痰熄风,通络止痛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处方:半夏、白术、天麻、白僵蚕各12g,地龙、桃仁、川芎各10g,茯苓、白芍各20g,橘红、甘草、红花、全蝎、蜈蚣、蔓荆子、白附子各6g 。水煎,日服1剂 。二诊:服14剂,病即告愈,患者颇感意外,要求继服14剂,随访半年未复发[吕崇山.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难治病举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10(2):53] 。
【半夏白术天麻汤的神奇功效与作用_组成、功用主治与现代新用途】【按语】三叉神经痛多以风寒外袭、肝胆郁热、阴虚风动、瘀血阻滞立论 。本例疼痛如针刺刀割,伴面部皮肤粗糙麻木,舌质紫暗,舌体胖有齿痕,舌苔白厚腻,脉弦滑,此乃风痰夹瘀血阻滞经络,不通则痛 。治宜化痰熄风,活血通络止痛 。方用半夏白术天麻汤配白僵蚕、白附子,健脾化痰熄风;地龙、桃仁、川芎、红花、全蝎、蜈蚣,搜风活血,通络止痛;芍药配甘草缓急止痛,蔓荆子清利头目 。全方化痰熄风,活血通络,通则不痛而病自除 。
10.药物过敏反应
【案例】某男,38岁 。昨日因牙痛,注射针剂(药名不详)后,即感头昏目眩,恶心欲吐,四肢厥冷,手足振颤,今日症状减轻,但眩晕如故,由两人搀扶前来就诊,伏案而卧 。舌苔薄白,脉沉微 。血压13.3/9.33kPa 。证属阴寒内盛,阳气衰微,痰浊上逆,虚风内动 。急拟半夏白术天麻汤合四逆加人参汤加减,处方:法半夏、天麻、淡附片各10g,白术12g,茯苓、党参、山药各15g,生姜、炙甘草各6g 。二诊:服药3剂,诸症基本消失,惟脘痞背胀未除,改方调理脾胃,遂康复[王礼.半夏天麻白术汤的临床应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1):17] 。
【按语】本例素无宿疾,病由注射针药后,阳气衰微,不能外达,虚风内动,痰随浊阴之气上升,壅阻气道,上蒙清窍,故益气温阳和熄风化痰并举,疗效显然 。
(二)骨伤科疾病
1.脑震荡后遗症
【案例】某女,47岁 。头部外伤1个月余,当时昏迷仆地,现在左侧头昏,脑后胀痛,活动则恶心呕吐,胸满纳少,四肢沉困,面色晦黄 。舌边瘀点丛生,舌苔白腻厚浊,脉濡涩 。证属气血瘀阻脑络,风痰上犯清空 。处方:法半夏、天麻、陈皮、蔓荆子各10g,白术15g,茯苓、炒薏苡仁、丹参各30g,葛根12g,红花、川芎各8g,生姜3g 。纳少加焦三仙,心慌气短加党参 。日1剂 。二诊:服药60余剂,诸症基本消失,惟有时尚头昏,继续予以调理[王礼.半夏天麻白术汤的临床应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1):17] 。
【按语】本例系脑外伤所致,治疗当以活血化瘀为常法 。然患者一派风痰见证,湿浊尤显,故活血化瘀、燥脾渗湿、祛风化痰并重,久服痰瘀胶结渐解,缓缓取效 。
2.继发性癫痫
【案例】某女,32岁 。3年前有头部外伤史,当时出现昏迷约数分钟后苏醒,3个月后突然两目上视,口吐白沫,四肢抽搐,昏迷4~5分钟后苏醒,醒后如常人 。以后每隔1~2周发作1次,近1个月病情渐渐加重,文曾查脑部CT无异常,脑电图检查诊断为癫痫,服用多种药物未见明显疗效,初诊时还在服用苯妥英钠,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有力 。证属痰浊瘀阻风动,治法为涤痰熄风、祛瘀定痫 。方药:天麻、姜半夏、生白术、茯苓、郁金、川芎、红花、僵蚕各9g,丹参、桃仁、牛膝各12g,龙骨、牡蛎各30g,远志、全蝎、陈皮各6g 。嘱西药抗癫痫药继续服用 。二诊:上方服用20剂,患者服药期间无抽搐发作,均安好,苔薄,脉弦嘱患者以最小剂量抗癫药预防 。再上方去远志、全蝎,加白芍9g,继服30剂,巩固调治 。现以最小剂量抗癫药预防2年未见复发[玛依努尔,等.半夏白术天麻汤临床应用体会.陕西中医.2005,26(7):713] 。
【按语】本病属中医学痫证、羊痫风范畴,中医认为癫痫以痰作祟,至关重要 。处方取半夏涤痰开窍,茯苓、白术、远志以化痰宁心安神,天麻、僵蚕、钩藤、全蝎、龙骨、牡蛎平肝熄风镇痉,陈皮顺气化痰 。平时加养肝柔肝熄风之白芍,又以补肾通络之牛膝,标本兼顾,调治而愈 。因久病不愈,常为痰瘀同病,故佐以丹参、川芎、郁金等活血化瘀之品,如见风平痰瘀渐除可适减祛痰通络之品,如此调治,病情得到控制而渐愈 。正如《丹溪心法·痫》篇说:“非无痰涎壅塞,迷闷孔窍” 。《医学纲目·癫痫》概括曰:“癫痫者,痰邪逆上也” 。
3.颈椎骨质增生
【案例】某男,49岁 。患者眩晕复发1周,头部不能动,动则呕吐黄水,上肢发麻,项背强几,口苦咽干,舌苔黄白腻,脉弦滑 。血压21.3/13.3kPa 。血总胆固醇5.95mmol/L,β脂蛋白4.5g/L,甘油三酯2.59mmo 1/L 。眼底检查未见异常 。颈椎正侧位片示:第六、七颈椎椎体下缘后侧骨质增生,椎间隙模糊 。给予静脉点滴10%葡萄糖500ml加维生素B 。100ml、维生素C1.0g,1日1次;肌注654-2针剂10ml,1日2次;口服地西泮2.5ml,1日3次 。上法治疗3日,效果不显 。证属风痰挟火痹阻脉络,治宜熄风化痰,清热降火 。处方:法半夏、陈皮、天麻、菊花各10g,白术12g,茯苓、淡竹茹各15g,川黄连6g,甘草3g 。二诊:服药3剂后,已不泛恶呕吐,头昏明显减轻,口已不苦 。继服3剂,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压降至13.3/10.7kPa 。嘱服骨刺片、杞菊地黄丸善后[王礼.半夏天麻白术汤的临床应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1):17] 。
【按语】颈椎骨质增生是机体退行性变,病因为肾督亏损,痰瘀凝聚,督脉痹阻 。眩晕呕吐,口苦咽干,舌苔黄白腻,脉弦滑,血压升高,皆由脾湿不化,胆胃郁热,痰热交蒸,肝风上窜所致 。“急则治标”,故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清热降火药而取效 。
(三)外科疾病
甲状腺囊肿
【案例】某女,42岁,1998年10月初诊 。颈部肿块年余就诊于我院外科,诊为甲状腺囊肿,建议行手术切除,患者惧怕手术转诊中医 。诊见:颈部喉结右侧有囊性肿物,自觉颈部憋胀不适,情志不畅则加剧,伴胸闷头晕,面黄体胖,时有失眠,纳谷不香,舌红苔黄,脉滑数 。查:颈部喉结右侧见一囊性肿物,大小约2cmx3cm 。中医诊为瘿瘤,证属肝气郁结,痰湿凝聚,治以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拟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处方:半夏、胆南星各10g,白术、天麻、川楝子、川芎、栀子各15g,橘红12g,茯苓、白芥子各30g,甘草9g 。每天1剂,水煎服 。二诊:服10剂,囊肿明显缩小 。再服20剂,囊肿消失[李建英,等.半夏白术天麻汤新用.新中医.2001,33(6):71] 。
【按语】甲状腺囊肿多见于女性,病因乃情志不畅,忧思气结,肝侮脾土,形成肝郁痰凝证,治法首应祛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虽为风痰而设,医者认为祛痰之力甚强,加白芥子善除皮里经络之痰,利气散结,且能消除囊腔积液,合胆南星增强半夏软坚之力,故能使痰凝瘀结消散 。
(四)妇科疾病
带下病
【案例】某女,50岁 。眩晕1周余,白带清稀频下,甚则泛恶吐清涎,腰脊酸楚,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苔白,脉沉 。证属肾阳虚衰,痰浊下注,治宜温肾和胃,祛风化痰 。处方:法半夏、白术、天麻、陈皮、枸杞子各10g,山药、茯苓、炒杜仲、熟地黄各15g,炙甘草6g,肉桂3g,淡附片、山茱萸各8g 。日1剂 。二诊:5剂后,已不晕不吐,白带减少,但寐差多梦,纳呆食少 。守前方加琥珀3g(另包研冲),砂仁6g,再服5剂,诸症基本消失 。嘱服桂附地黄丸巩固疗效[王礼.半夏天麻白术汤的临床应用.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985,(1):17] 。
【按语】本例患者因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湿,聚而为痰,下注阴器则为白带 。“下虚上盛”,风痰上逆则眩晕泛恶、呕吐清涎,拟右归饮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标本兼顾 。
推荐阅读
- 怀孕可以吃半夏吗?怀孕吃什么比较好
- 什么是半夏厚朴汤
- 半夏泻心汤的合方思路与技巧、医案验案
-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经典医案、方论
- 天麻炖鸡的做法 天麻炖鸡制作步骤
- 山药天麻可以一起吃吗?山药和天麻的营养价值
-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经典医案、方论
- 半夏酒怎么做?半夏酒配方
-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经典医案、方论
-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经典医案、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