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年前,男子将父遗体放陶缸,开缸成不腐身,放家中2楼谁敢串门( 二 )


林观荣在村里本就有着不错的口碑和人缘 , 因为这件事情 , 他的好名声在村里更高了 。
这条上山小路修好后 , 林观荣经常拾级而上 , 往庙宇里跑的次数更多了 。 林观荣有了儿子后 , 根据《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寓意给儿子取名“林上水” , 因为水善于帮助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 期待儿子就像水一样常做善事 。
在林观荣40多岁的时候 , 开始不吃荤食了 , 只吃素食 , 他一闻到荤食的油腥味就受不了 。 自那以后 , 林家常规都准备两套锅子和餐具 , 一套家人用 , 一套给父亲单独使用 。
接触僧侣时间长了 , 林老爷子心中就冒出了一个想法 , 他想像有些僧人一样 , 在去世后也实行“缸葬” 。 他60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嘱咐儿子 , 等自己离世后 , 委托儿子为自己进行缸葬 。 林老爷子的想法让家里人很意外 , 但当时都没有把他的想法放在心上 。
林观荣专门研究过僧人的“坐缸” 。 坐缸一般分为三个环节 , 也就是坐缸、封缸和开缸 。 等人去世后 , 要先进行防腐处理 , 然后将遗体放在坐缸中 , 然后封缸 。
三年后 , 再进行开缸仪式 , 这时如果肉身不腐 , 那就是坐缸成功了 。 肉身还会再进行塑像、贴金箔等步骤 , 然后被人供奉起来 。

2000年2月份 , 林观荣老人突发脑血栓 , 虽然即使送医 , 但在医院治疗了一段时间后 , 病情并没有得到缓解 。
林观荣老人知道自己大限将至 , 那段时间里 , 他一直很沉默 , 他思前想后的就是一件事:自己的身后事是否要像以前自己想象的那样 , 自己能够实现坐缸的愿望 。
2000年3月12日 , 林观荣老人进入弥留之际 , 他将儿子林上水叫到跟前 , 告诉他了自己决定 , 让林上水赶快去做准备 , 他一定要缸葬 。 林上水知道这是父亲多年的心愿 , 他含着眼泪答应了父亲 。
为了满足父亲的心愿 , 林上水跑了很多地方 , 多方努力才找到尺寸合适的陶缸 , 一大一小可以配成套 , 大缸做主缸使用 , 小缸当盖子用 , 两个缸叠扣在一起 , 就能满足缸葬需求 。
林上水要为父亲林观荣举行缸葬的消息一出 , 村里的乡亲们都哗然了 , 这种缸葬做法在普通民众生活中是几乎闻所未闻的 , 当时引发的争议很大 , 这件事情在不大的村子里引起了长时间的议论 。
父亲的愿望是一方面 , 但却不符合当地民俗 , 特别是丧葬习俗 , 林上水背负着很重的压力 。 另外 , 这种做法到底是“孝”还是“不孝”也是人们议论的焦点 。

有人认为他们这是背离“入土为安”的习俗 , 有的认为他是在出洋相 , 除了林上水的家人 , 几乎没有认同他为父亲林观荣进行缸葬的做法 , 就连父亲生前经常去的那处庙宇里的僧侣也不认同他的做法 。
林上水却不为所动 , 父亲的嘱托他始终牢记在心 。 他先是找来石灰、桐油、黄纸 , 还有大量品质很高的木炭 , 又找来两名专业匠人 , 准备工作已经具备 。 在林观荣老人去世三天后的3月15日 , 林上水在家里为父亲举办了坐缸仪式 , 再晚就来不及了 。
林上水先是为父亲沐浴 , 然后与两名匠人将父亲摆成坐禅的特殊姿势 , 在缸中铺上底座 , 放上黄纸包裹的石灰、木炭等 , 然后将父亲的身体摆放进缸中 。
做完这些 , 林上水再将提前处理好的石灰和木炭在缸中的空隙填满 , 父亲坐缸的底下这部分就算完成了 。
剩下的就是先将那口小缸扣在大缸上 , 将其严丝合缝对接好 , 再将石灰和桐油搅拌成泥 , 均匀地涂抹在两口缸的对接部位 , 使两口缸完全隔绝空气 , 再把准备好的盖布盖在缸上 。
为了妥善保管 , 林上水还在自家菜园里专门建了一处平房 , 用来存放装有父亲遗体的大缸 。

做完这些 , 林上水终于松了一口气 , 父亲交代的事情总算做完第一步了 , 剩下的就是漫长的等待 。
因为父亲林观荣生前专门交代过 , “坐缸”葬仪的第二步要在1000天后 , 也就是近3年时间后才能进行 。
3年时间一晃而过 , 附近村民对于“开缸”很关注 , 不过林上水却有些担忧 , 他担心自己没能处理好 , 父亲的遗体不知道能不能坐缸成功 。 距离坐缸1000天后 , 林上水在村民的见证下 , 举行了开缸式 。
林上水小心翼翼地将两口缸连接处的封泥去掉 , 再把上面的小缸拿掉 , 他往里一看 , 眼泪就要掉下来了 , 他没有辜负父亲 , 父亲的遗愿几乎就要实现了 。

开缸
原来 , 林观荣老人的肉身真的没有腐坏 , 还保持着3年前入缸时的坐姿 , 眉眼还依稀可见 。 但肉身已经脱水 , 基本都干透了 , 成了名副其实的“木乃伊” 。 仔细看会发现 , 老人除了皮肤有些发黑外 , 其面貌与生前差别不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