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肾养护法治疗失眠

方术内容
以“肝肾养护法”治疗 。
(1)针刺取穴: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方法:用毫针常规刺法,每次留针20分钟,每周2次 。
(2)微波取穴: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方法:采用日本产MT系列微波治疗仪照射以上腧穴,每次15分钟,每周2次 。
(3)点穴取穴: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方法:用大拇指点压以上各穴,每穴1分钟,应使指力直透深层,每周2次 。
(4)罐疗取穴: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三焦俞、志室;方法:穴位拔罐,留罐约10分钟,每周2次 。
(5)药熨取穴: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药熨处方:桂枝30g,川芎20g,艾叶30g,大腹皮20g,厚朴20g,小茴香20g,苍术20g,制附片20g,丁香20g,柴胡20g,白芍20g;方法:将以上药物用布包好隔水蒸热后熨于穴位处,每次约20分钟,以皮肤发红为准,每周2次 。
每8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进行相应的疗程 。
临床疗效
治疗后症状基本消失 。随访半年无复发 。
治验点评
失眠中医学称为“不寐”、“不得眠”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阴阳是自然界的规律,睡眠和觉醒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的阴阳消长出人变化所产生的 。《灵枢·口问》篇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寤矣 。”阴主静,阳主动;阳气衰,阴气盛,则发生睡眠;阳气盛,阴气衰,人即醒觉 。祖国医学认为失眠的病位在心,由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其发病和肝郁、胆怯、脾肾亏虚、胃失和降等有关 。病因虽多,但不外乎虚、实两种 。无论是虚是实主要是因为机体内在的心、肝、脾、肾等脏腑功能阴阳失调、气血失和以致心神失养或心神不安所致,故治疗失眠症应着重对内脏的调治,以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脏腑功能恢复正常的状态 。背俞穴为脏腑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重要穴位,位于膀胱经第一侧线上,与其相应的脏腑位置及体表的投影接近 。“腧穴所在,主治所在”,根据穴位的近治作用原理,背俞穴可以治疗、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因此刺激背俞穴可使全身气血调和、阴平阳秘,可以调理多个脏腑的功能,使之阴阳平衡从而改善睡眠 。毛氏在研究古代针灸治疗失眠处方配穴原则及规律时发现,古代治疗本病时多选取背俞穴也正是基于以上的原理 。笔者主要选取心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肾俞等穴,据多年临床经验认为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肝俞与肾俞二穴 。肝藏魂,主疏泄 。《血证论》曰:“肝°” 。
藏魂,人寤则魂游于目,寐则魂返于肝 。”宋·许叔微云:“平人肝不受邪,故卧则魂归于肝,神静而得寐 。今肝有邪,魂不得归,是以卧则魂扬若离体也 。”由此可见肝邪致魂不守舍可导致失眠 。肝的疏泄功能,对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的协调平衡,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维持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的有序进行,也是一个重要的条件 。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发挥,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经络通利,脏腑、形体、官窍等功能活动也稳定有序 。肝属木、心属火,肝木能生心火,肝的疏泄功能失调,气机不调而郁滞,心神受扰,神不得归其舍,则人不得卧;脾属土,肝郁犯脾,脾失运化,以及思虑过度,气机不畅,导致气血生化无源,不能养心安神,也可致失眠 。肾藏精,肾中所藏精气,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是生命之源,是脏腑、形体、官窍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 。肾中所藏的肾精、肾气、肾阴、肾阳称为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 。清代《冯氏锦囊·卷十二》提出:“壮年人肾阴强盛,则睡熟而长,老年人阴气衰弱,则睡轻微易知 。”说明失眠与肾阴盛衰有一定的关系 。肾阴肾阳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任何各脏气血阴阳不足的病变,最终必然会累积到肾之精、气、阴、阳,故有“久病及肾”之说 。
【肝肾养护法治疗失眠】心属火、肾属水,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两脏之间的协调平衡;心藏神、肾藏精,精能化气生神,为气、神之源,积精可以全神 。故《古今医统大全·不寐候》云:“有因肾水不足,真阴不升而心阳独亢,亦不得眠 。”《景岳全书·不寐》也提道:“真阴精血不足,阴阳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 。”综上所述,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选取背俞穴,采用针刺、点穴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协调阴阳、扶正祛邪;配以具有机械性刺激和温热效应等作用的罐疗法;结合温通经络、激发经气的微波治疗仪;最后配以具有温经通阳之药熨疗法,共同调节心、肝、脾、肾等脏腑的气血阴阳,恢复其正常功能,使其归于“阴平阳秘”的状态,从而达到治疗失眠的目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