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
古代皇室的婚姻,很少有过爱情,大多带有政治色彩,慈禧如是,隆裕太后亦如是 。
文章插图
隆裕太后何许人也?
隆裕太后是光绪的原配皇后——孝定皇后,满洲镶黄旗,慈禧太后的弟弟桂详之女 。官方历史中并没有明确记载她的名字,后来,著名的“德龄公主”以及孝定皇后的后人称她“静芬”,多数人也就逐渐默认“静芬”是她的名字 。
光绪是慈禧的妹妹所生,静芬是慈禧的弟弟所生,比光绪大三岁,因此,他俩也是表姐弟 。
1888年,光绪已经十八岁了,这在清朝皇室属于绝对“晚婚”的年龄,但他却没有选妃 。究其原因,还是慈禧暗中作祟 。因为光绪一旦结婚,就意味着成年,成年的皇帝要亲政,慈禧就要归政 。权力欲极强的慈禧,自然不愿意退出权力舞台 。她要为将来做打算,即使光绪亲政,还是要由她说了算 。
文章插图
慈禧本人是从普通妃嫔逐渐爬起来的,她深知后宫对皇帝的影响力 。而要控制光绪,巩固自己的权力,安排一个“靠谱”的皇后至关重要 。
早在光绪刚入宫时,慈禧已经开始布局其婚事 。当时,慈禧安排静芬入宫,与小光绪一同玩耍,企图让他们从小就能建立青梅竹马的感情 。“光绪只向静芬看了一眼,心上便老大不高兴 。他觉得这个小女孩绝对不是理想中的同伴 。”慈禧的这种安排,并没有收到预期效果 。
但是,看不上归看不上 。对于那些乾纲独断的帝王来说,可以自由选择皇后 。光绪呢?作为一个傀儡,从小生活在慈禧的阴影之下,性格懦弱,在婚姻问题根本没有自主权 。
文章插图
慈禧利用自己的权威、祖宗家法与孝道,将光绪与静芬“捆绑”到一起 。她这么做,与推迟光绪婚姻的目的一样,都是为了权:
一、亲上加亲,可以让光绪更加听长辈的话;
二、将亲侄女立为皇后,无异于在光绪身边安插一个“监控器” 。光绪的一举一动,都能被慈禧掌控,尤其是归政后退居颐和园,及时了解光绪动向尤为重要 。
在早已“内定”人选的前提下,慈禧亲自主持“选后”活动,安排了一场纯粹的政治婚姻 。这场活动中,当事人光绪和静芬并不愉快 。
静芬是叶赫那拉氏家族,是“后党”成员,事事都与慈禧一致,与光绪唱反调 。他们明为夫妻,实际上同床异梦,甚至是政敌 。本就没有感情,加上立场不同,导致静芬从未得到光绪宠爱,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光绪去世 。
文章插图
无可奈何的情况下,隆裕太后被迫做了一件好事
1908年,光绪去世,第二天,慈禧也跟着去了 。当时,静芬仅仅四十一岁,被尊为隆裕太后,取得相当一部分的清廷权力 。
隆裕太后本想效法慈禧垂帘听政,但她实在庸碌无为,魄力、才干远不如慈禧 。隆裕太后未能如愿,心中不快,因而迁怒于摄政王,对载沣执政期间的朝政横加指责,多次掣肘,间接给了外部力量(孙、黄等人)发展的机会 。
文章插图
1911年,武昌起义后,各省都督相继宣布独立 。清廷失去半壁江山,形势岌岌可危,隆裕太后毫无主见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清廷只好请袁大头出山,并给予他军政全权 。
老袁是一位老江湖,深喑纵横之道,他一面利用清廷的武装力量要挟南方各省;一面以南方势大为由,逼迫清帝退位 。此外,老袁还外贿奕劻、那桐等重臣,内贿宫廷太监小德张,利用他们向隆裕太后施加压力 。
关于退位问题,清廷召开多次御前会议讨论 。会上理解争论,意见始终没有统一 。隆裕太后不知所措,除了抱着宣统哭以外,别无他法 。
为了保住清廷,隆裕太后尽力拉拢袁大头,还特地封其为一等侯,使他效忠朝廷 。老袁虽然接受了“甜头”,但他不仅没有忠于清廷的打算,反而软硬兼施加紧逼宫,一边联合北洋将领威胁清廷,一边以“优待条件”为诱饵 。隆裕太后无路可走,被迫接受退位的条件 。
文章插图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发布懿旨,宣布清帝退位 。不管她是否处于自愿,持续了两百六十八年的大清王朝,在她手里宣告结束,客观上缓和了当时剑拔弩张的形势,也推动了历史的前进 。
因此,隆裕太后去世时,朝野都比较重视,其葬礼也算庄严隆重 。老袁下令降半旗致哀,文武百官穿孝二十七日,在京的王公、要员参加祭典者达三百多人;向清廷发唁电者不计其数,副总黎元洪还称赞隆裕太后“德至功高,女中尧舜” 。
秋媚说:作为一个女人,隆裕太后是失败的,她没法拥有一个正常女人的爱情、亲情与幸福,仅拥有过一个婚姻的外壳;作为一个政客,她同样很失败,既没有能力驾驭臣子,也没有才干力挽狂澜 。唯一被认可的是,她被迫退位,顺应了时代潮流 。
其他网友观点隆裕太后,清朝最后一位太后,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太后,在她生前,清朝结束了276年的统治,在她死后,得到了国葬的优待,生前生后,隆裕太后都值得国人尊重 。
文章插图
隆裕太后,姓叶赫那拉氏,是慈禧之弟,副都统叶赫那拉.桂祥之女,按辈分,还是光绪皇帝的表姐 。光绪十四年(1888年)由慈禧钦点与光绪成婚,次年册封为皇后 。隆裕的一生其实是非常不幸的,作为政治婚姻的被利用者,隆裕并不受光绪宠爱,在光绪与隆裕大婚之前,他最宠爱的是珍妃,隆裕一直被认为是慈禧派来监视他的“奸细”,因此光绪对她多有防备,再加上隆裕姿色平平,性格柔弱,身为皇后不得宠,在宫中也得不到慈禧的欢心,在诸王命妇面前也缺乏自信,可想而知身为一国之母的隆裕,当时的处境有多艰难,她与光绪十几年婚姻,没有生下一子半女 。
文章插图
光绪三十四(1908年),这一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相继驾崩,时间仅隔不到一天 。遗命醇亲王载沣之子,三岁的溥仪继承大统,改年号为宣统,隆裕被尊为“隆裕太后” 。隆裕太后垂帘听政,与监国摄政王载沣同掌朝政,共同支撑起已处在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 。
隆裕太后性格柔弱,不懂驭人之术,在与醇亲王载沣执掌朝政中常受打压,“垂帘听政”名不副实 。而此时的大清王朝,因为南方的革命烈火熊熊燃烧,大有席卷全国之势,清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大厦将倾的危险境地 。身为皇太后的隆裕,既无威信也无权术,几乎就是个权利被架空的太后,只能听任载沣胡搞乱来 。
文章插图
宣统三年(1911年),南方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武昌起义,三年监国无所作为的载沣被撤去摄政王之位 。继续垂帘听政的隆裕,成为即将终结的大清王朝事实上的最高统治者和终极责任人 。当时因为袁世凯与南方革命党多有交集,隆裕太后命袁世凯为议和全权大臣,负责与南方革命党谈判 。
但是,共和已是大势所趋,继续保留帝制已经难收民心,废除帝制的呼声越来越高,隆裕太后有感于大清王朝终将断于她之手 。在召见庆亲王奕劻,内阁大臣袁世凯等王公大臣的时候,声泪俱下的表示大小事决于诸卿,我们孤儿寡母的听你们安排就是 。至此清帝逊位的大政方针就初步定下来了 。
文章插图
宣统三年(1912年)2月22日,养心殿,袁世凯呈览早已草拟好的《清帝逊位诏书》,隆裕太后未看完诏书已是泪眼婆娑,悲伤难掩 。随着军机大臣世续、军谘大臣徐世昌在诏书上盖上御宝,清朝的统治也宣告结束了 。此时,心有不甘的保皇党党魁恭亲王溥伟请求面圣,隆裕太后大声表示说:“彼亲贵将国事办得如此腐败,犹欲阻挠共和诏旨,将置我母子于何地!”禁绝一切满清贵族入内觐见,表现出了坚决的逊位态度 。帝后母子就这样抱成团痛哭不止,袁世凯及诸大臣也伏地同声而哭 。
逊位诏书是隆裕太后主持盖印的,大清王朝之亡,实亡于隆裕之手 。隆裕太后对此是久久难以释怀,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郁结于心,终至染病 。1913年的“万寿日”(太后寿辰),隆裕太后是过的最冷清的一次生日,除了接见民国大总统袁世凯的专使梁士诒,用外国使臣觐见的礼节祝贺(有点讽刺);宗室王公大臣们多半回避,不肯入贺,殿上不过寥寥数人,隆裕太后抚今追昔,悲痛不已,竟至一病不起,熬到2月22日,终在长春宫御崩,享年四十六岁 。
文章插图
隆裕太后御崩后,民国政府为她主持了盛大的国葬,大总统袁世凯率军政要员臂戴黑纱祭拜,全国连续三日下半旗致哀 。5万各界人士参加了国民哀悼大会,灵堂上方悬挂着“女中尧舜”的横幅,举国上下无不对隆裕太后的薨逝感到惋惜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太后,隆裕太后顺应时势,力排众议,一手终结了大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使中国迎来了共和民主,封建帝制的结束,是历史的巨大跨越 。隆裕太后的伟大之举,当受全国同胞之尊敬 。
其他网友观点隆裕太后死后之所以能够赢得国人尊重,非是因为她“亡”了大清朝,而是因为她在一个恰当的时间点上“亡”了自己 。
隆裕太后是大清帝国最后一位太后,也是大清历史上最“窝囊”的太后之一 。如果不是大清国亡在她手里,就像很少有人知道同治的皇后尊号嘉顺一样,隆裕这个尊号也将湮没在历史的尘埃里 。
隆裕太后姓叶赫那拉氏,慈禧太后也姓叶赫那拉氏 。仅仅从姓氏上看,慈禧与这个儿媳妇就关系匪浅 。
文章插图
事实上,慈禧是隆裕的亲姑姑;隆裕嫁给光绪之后,慈禧又成了她的婆婆,算是亲上加亲 。有慈禧太后给隆裕撑腰,隆裕在皇宫里是不是应该底气特别足?恰恰相反,隆裕在皇宫里的日子非常憋屈 。
据说,每次隆裕给光绪皇帝请安时,光绪就会把鞋子脱下来扔她、赶她走 。
有一次,慈禧太后大宴宾客,隆裕皇后作为“国母”也出席了这场宴会 。宴会上设置了三个主坐,分别是慈禧、光绪、隆裕三人 。
宴会那天,三个主坐上隆裕皇后第一个到场,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紧接着是光绪 。当光绪看到隆裕的座位在他旁边时,立刻就变了脸色 。若不是在场还有外国嘉宾,估计就要脱鞋子扔过去了 。隆裕见状,非常尴尬地让太监将自己的桌子抬到离光绪比较远的地方,等大家都开始用餐时,隆裕默默离开,回到自己的房间休息 。
受到如此“非人”待遇,隆裕从来都把这些憋在肚子里,很少向外人道 。
大多数情况下,隆裕很少主动与人打招呼;如果有客人跟她打招呼,她也仅仅是还礼,然后就不再说一句话 。即便是太监和宫女,对待她的态度,也没有对待光绪的两个妃子那般尊敬 。
文章插图
△隆裕太后
从隆裕的这些生活细节可以看出:她生活中谨小慎微、不与人争 。归结起来就是一句话,隆裕毫无主见 。
1908年11月中旬,慈禧和光绪先后辞世 。一夜间,隆裕皇后变为隆裕太后,成了大清帝国最尊贵的人 。
然而,隆裕太后“贵”不过三年 。
1912年2月12日,一份隆裕太后署名的《清帝退位诏书》昭告天下,预示着统治中国长达268年的大清帝国灭亡 。
一向没有主见的隆裕太后,怎么忽然开了窍,竟然主动签署“亡国诏书”?
原本,隆裕太后并不想签署这份“亡国诏书” 。任凭脑子再愚钝的人,也知道这份诏书一旦签下去,就会成为亡国之罪魁祸首,会被族人唾骂 。隆裕太后虽然没有主见,不代表她真的傻 。
真正使隆裕太后下定决心“亡国”,是因为袁世凯的手下段祺瑞向她采取“兵谏”,若是不签署诏书,恐怕连活路都难保 。
无奈之下,隆裕太后只好签了这份诏书,成了大清亡国的背锅侠 。从这一天开始,隆裕太后由帝国最尊贵的人,一下子成了遗老遗少唾骂的对象 。
每天夜里闭上眼睛,隆裕都会想起签署《退位诏书》的情景 。那一天,是她人生“光辉”的顶点,也是她“噩梦”的起点 。
在隆裕太后的噩梦里,最经常出现的人是慈禧和光绪:光绪和慈禧像两个恶魔,一个拿着鞋子拼命扔她,一个张牙舞爪向她扑来;害怕之极的隆裕太后,畏畏缩缩地东躲西藏不敢正视他们 。
噩梦正浓时,隆裕太后会一身冷汗地惊醒,继而整宿的失眠 。有时候,隆裕太后不得不在枕头底下放个护身符才能入睡 。
1913年2月15日(正月初十),是隆裕太后45岁的生日 。往常,这一天是紫禁城最热闹的日子,王公大臣、各国使臣都会前来祝寿 。偌大的紫禁城,有时候甚至找不到一间大殿,以将祝寿之人安排在一起用宴!
文章插图
隆裕太后过去始终不明白,什么是人走茶凉?直到她退位后的第一次生日礼,同时也是她人生中最后一次过生日 。
生日这天早上,隆裕太后冒着严寒拖着病体,早早地起床然后盛装打扮,来到正殿等待“王公大臣”祝贺 。
让她倍感失望的是,等了整整一个时辰,除了进进出出的宫女、太监,以及偶尔出现几个不明真相的外国使臣,宗室王公大臣一个都没有出现!
仅有的中国人来给她祝寿的级别最高的,则是新任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派来的秘书梁士诒 。与往次不同,梁士诒此次祝寿,使用的是对外国元首的礼节 。言外之意,隆裕太后虽贵为前清太后,已经是民国的“客人” 。
既是客人,早晚就要被请出去 。
此情此景,隆裕太后不免悲从中来,加上亡国之恨与沉珂病体,仅仅挨了一个星期,在2月22日这天深夜,隆裕太后带着怨愤离开人世 。临死之际,隆裕太后拉着溥仪的手说道:
“汝生帝王家,一事未喻,国已亡了,母又将死,汝尚茫然,奈何奈何?”可叹!可叹!大清国最后的皇太后竟然落得如此下场,真真凄惨!
隆裕太后的死,引起了北洋民国与前清遗老的高度重视,南方的革命党人也对她深表惋惜 。在报刊舆论的鼓动下,社会各界也对这位“命运可怜”的皇太后感到不平 。
于是,一场“尊重”逊皇太后的葬礼呼之欲出 。
文章插图
民国大总统袁世凯挽黑纱、戴白花;各国驻京公使均下半期致哀;革命党的精神领袖孙中山称赞她为“女中尧舜”;各大报业均把隆裕太后哀悼会放在头版头条;隆裕太后出殡那天,社会各界有5万人前来送行!
隆裕太后生前之落魄,与死后之哀荣形成鲜明对比 。这样的尊重,与其说是尊重,倒不如说是一种可怜 。如果说隆裕太后死前的生日,是人走茶凉;那么隆裕太后死后的葬礼,更像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 。
【隆裕太后是亡国太后,弄丢了大清王朝,为何死后赢得国人尊重?】对于那些前来“哀悼”的各界“友好人士”,大多心怀鬼胎,但是有一点不会错:借着隆裕太后的“亡”,给大清国的“亡”上个香 。
推荐阅读
- 太阳色口红是什么颜色?太阳色口红推荐
- 喜欢一个人的感觉:真的爱了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
- 喜欢运动,但是怕膝盖受伤,怎么办?
- 女人喝葡萄酒还是红酒
- 黄酒有什么独具功效啊
- 黄酒是什么酒有什么功效
- 储存黄酒用什么
- 储存黄酒为什么要用陶坛
- 适合做老婆的标准是什么
- 谈恋爱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