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什么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百人?
公元223年,刘备白帝城托孤,将年仅17岁的刘禅托付给诸葛亮和李严 。他要求儿子刘禅以“相父”对待诸葛亮,凡事多询问诸葛亮 。此后,诸葛亮掌握了蜀汉朝政大权,直到他病逝五丈原,都没有“还政”于后主刘禅,一直将大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据《晋书》记载,诸葛亮上朝要带甲士百人上殿,这是为什么呢?
先分析诸葛亮为何没有“还政”于刘禅,三个原因
文章插图
其一,诸葛亮刚刚接受先主刘备托孤时,刘禅年仅17岁 。
刘禅出生于公元208年,而刘备病逝于公元223年,此时的刘禅年仅17岁,按现代的标准判断,还是一个未成年人 。古代也一样,17岁只是一个大孩子,经验阅历很少,必须得有辅政大臣辅佐,才能将治理国家这个重任给挑起来 。诸葛亮相当于后主刘禅的老师,指导着刘禅如何治理内政,如何亲贤臣,远小人 。此时,诸葛亮不能辜负刘备的托孤,不得不代替后主刘禅,掌握朝政大权 。
文章插图
其二,诸葛亮为了尽到“相父”的责任,尽心尽力辅佐刘禅 。
诸葛亮出山后,全心全意辅佐刘备,为其出谋划策,创下蜀汉这片基业 。现在,刘备为给关羽报仇,倾国之兵伐吴,不幸战败,一年后病逝 。刘备在病逝前,将刘禅、刘永、刘理三兄弟托付给丞相诸葛亮刘备让刘禅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诸葛亮,尊称其为“相父” 。诸葛亮被尊称为“相父”,就得对得起这一声称呼,他为此尽心尽力,“事无巨细,咸决于亮” 。而刘禅只需要当一个甩手掌柜,签签字、盖盖章即可 。只有在祭祀等重大事项时,才需要刘禅出面 。
孩子在一个父亲眼里,永远是一个孩子,是个“长不大的孩子” 。同理,虽然刘禅已经年长,二十多岁了,已过了弱冠之年了,可是诸葛亮眼里,刘禅还是当年的“小阿斗”,不一定能够治理好国家,一直对他溺爱着,为他操劳国事,不惜病倒 。他不放心完全放手,让刘禅大展身手 。这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溺爱,现代社会,这种现象更加严重,不次于古代 。
文章插图
其三,诸葛亮即使病逝五丈原,他也安排了两个接班人 。
【刘禅已经登基称帝,诸葛亮为什么不肯还政于他,上朝时还要带甲士百人?】在公元228年后,诸葛亮常年在前线征战,把后方交给了刘禅治理,为此还写了举世闻名的《出师表》 。公元263年,诸葛亮第五次伐魏,规模仅次于第一次伐魏,声势浩大 。可是进展不利,被曹魏司马懿堵截在渭水两岸 。到了这年八月,诸葛亮由于操劳过度,病到了 。此时,后主刘禅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到军中问候“相父” 。李福询问道:“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诸葛亮道:“蒋琬可以委以重任,蒋琬之后,费祎可以继任 。“李福又问费祎之后,谁可接任?诸葛亮没有回答,已经病逝了 。
诸葛亮在临终前,给刘禅推荐了蒋琬和费祎两个能够委以重任的大员 。这两人也不负众望,在诸葛亮病逝后,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后来,蒋琬、董允、费祎与诸葛亮并称为“蜀汉四相” 。从这儿看,诸葛亮在自己病重之际,还在为刘禅考虑,精挑细选,为其选择了两个可以信赖的重臣 。《资治通鉴》中记载如下:
福谢:“前实失不谘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 。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 。”又问其次,亮不答 。
文章插图
再分析《晋书》中说的桓温效仿诸葛亮,带一百甲士上朝,有以下两个解释
第一个解释:诸葛亮功勋卓著,被刘禅赐予的特权
古代皇帝为表彰给国家做出过特殊贡献的功臣,会给予一些特权,如“入朝不趋、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这三项特权,还有加九锡等等 。好多权臣,如曹操迎奉汉献帝于许昌,有功于社稷,就取得这些特权 。蜀汉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也劝过诸葛亮加九锡,只是被诸葛亮拒绝了 。他认为等自己伐魏成功,恢复汉室江山,再加九锡也不迟 。
同样,“甲仗百人入殿”是一种荣耀,是一种类似于“加九锡”之类的特权,算是皇帝对有功之臣的一种奖赏 。当时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府治事,领益州牧 。再给个“甲仗百人入殿”的特权,也不是什么大事 。如《晋书·桓冲传》又诏冲及谢安并加侍中,以甲杖五十人入殿 。《宋书·武帝纪上》高祖领青州刺史 。甲仗百人入殿 。
文章插图
第二个解释:晋简文帝司马昱想让桓温“依诸葛亮故事”,做一个忠臣,而不是乱臣贼子 。
晋简文帝司马昱是被权臣桓温拥立的,是一个十足的傀儡,名为皇帝,实际上还不如一个老百姓自由 。他多次提到诸葛亮,就是因为诸葛亮是当时公认的忠臣,掌握蜀汉大权,是一个标准的权臣,也是一个十足的忠臣 。现在桓温权倾天下,随时可能废了自己,自立为帝 。因此,他才抬出诸葛亮,给予桓温和诸葛亮一样的特权,做一个像诸葛亮一样的忠臣,而不是司马懿那样的权臣 。
《晋书.桓温列传》: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 。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
文章插图
结语:
诸葛亮是一个合格的“相父”,他在接受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兢兢业业,恪尽职守,辅佐后主刘禅,将蜀汉治理得井井有条 。在刘禅刚刚继承皇位时,年仅17岁,还是未成年人,诸葛亮不放心刘禅独自治理蜀汉 。后来,诸葛亮一直在外征战,把后方交给刘禅治理 。在诸葛亮临终前,还念念不忘,为刘禅挑选可以委以重任之人蒋琬和费祎 。至于《晋书》中说的,桓温效仿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也就是一种类似于“加九锡”之类的荣誉而已 。
其他网友观点220年,曹丕篡汉自立,刘备因听闻汉献帝刘协遇害(实际上是谣传)而愤愤不平,但群臣却劝谏他自立为帝 。刘备开始还不太愿意,但在诸葛亮的极力劝谏下,刘备这才于221年登基称帝,建立蜀汉政权 。
刘备登基之后开始大封群臣,诸葛亮功劳最大,被封为丞相,录尚书事,并担任监察百官和军队的司隶校尉之职 。此时的诸葛亮不但主管政务,还是军中大佬,重权在握,真可谓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
不过蜀汉政权刚一建立就遭受了巨大的打击,关羽败走麦城被吕蒙部下所杀,荆州因此丢失 。刘备气急败坏,于是发兵攻打东吴,结果张飞在军中被两个小兵杀死,自己后来也遭遇了战败 。
刘备惨败夷陵之后,因为气火攻心而一病不起,住在白帝城疗养 。
文章插图
223年,刘备病重,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于是将诸葛亮叫到身边对他说,你的才能是曹丕的十倍还不止,必定有一番大作为 。我的儿子刘禅如果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如果他确实太差无法辅佐,你就取而代之吧 。
刘备与诸葛亮有几十年的友情了,而且他也知道诸葛亮的为人,所以他这番话也许是真情实意的 。
但在诸葛亮看来,刘备不仅是他的朋友,也是他的主上,所以刘备说这番话,以他敏锐的政治嗅觉,他必定不会觉得刘备是真的要他取刘禅而代之,而是在对他进行试探,或许也是一种敲打 。
但不管怎么说,刘备的这番话效果很好,诸葛亮马上就对他表忠心说,我必定竭尽全力做好肱股之臣,也一定会做个忠臣,一直到我死为止!
刘备听完诸葛亮这番话,很是满意,于是就让刘禅要把诸葛亮视为父亲 。不久之后,刘备就去世了 。刘备死后一个月,刘禅在成都登基称帝,时年十七岁 。
刘禅小时候虽然几次身临险境还差点没命,但他在十二岁的时候就被刘备立为汉中王王太子,十五岁的时候又成为皇太子 。不到两年时间,刘备又成为皇帝,他的人生总体而言还是顺风顺水的 。
文章插图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刘备对诸葛亮虽然很信任,但是刘禅会继续信任他吗?
据记载,刘禅登基之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还让他以丞相的身份另外开府办公,朝中所有大事也均由诸葛亮做出决定之后再报告给刘禅 。此时的诸葛亮其实是蜀汉政权的实际决策者,而刘禅则完全沦为一个签字盖章之人 。
不过这件事也很好理解,毕竟刘禅年纪小,他还没有才能治理国家;而那时候蜀汉政权并不稳固,也需要诸葛亮集中权力进行整治;再加上刘备托孤在前,诸葛亮作为辅臣大臣代替刘禅处理朝政也是合情合理的 。
实际上,诸葛亮跟刘禅的私人感情其实也是很不错的 。
我们都知道,刘禅的支持者就是以诸葛亮,关羽、张飞和赵云等人为代表的荆州集团 。当初刘禅在长坂坡落难,刘备自己逃走了,是赵云不顾个人安危救了还在襁褓之中的他;后来孙夫人在返回东吴的时候带走了刘禅,又是赵云和张飞把他给救了回来 。
在刘禅成长的过程中,诸葛亮等人一直竭尽全力呵护他 。特别来到益州之后,诸葛亮等人又支持他成为刘备的继承人 。诸葛亮还是刘禅的老师,他不但教授刘禅学问,还教刘禅治国之策,两人在此过程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
文章插图
其实在刘备心中,他对益州集团一直是有戒心的,他后来之所以娶益州大臣吴懿之妹吴氏为妻并立其为皇后,为的就是稳固自己在益州的统治 。
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必须从荆州集团找一些信得过的人来辅佐刘禅,而诸葛亮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李严则被刘备拿来作诸葛亮的帮手,所以也成为托孤之臣 。
对于刘禅来说,刘备的心思他即使不知道全部,但也知道个大概,所以他能够信任的也只有荆州集团 。就比如说,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刘禅不但重用诸葛亮,还先后立张飞的两个女儿为皇后 。
所以说,刘禅重用诸葛亮,这既是自身利益的需要,也是他个人感情的需要,更是因为他自己能力不足而必须这么做的 。
那么在面对刘禅信任的时候,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呢?
诸葛亮在刘禅继位之后又活了将近十二年,在这段时间里,诸葛亮做事的风格就是一切取决于自己,并不与刘禅商量,只是会在决策后进行汇报 。
就比如说,诸葛亮说改革就改革,说打仗就打仗,甚至在他北伐失败的时候,也都是自己对自己进行惩罚,而不是让刘禅处罚他;而且在李严延误粮草这件事上,诸葛亮也坚持将这个托孤大臣废除掉 。
乍一看,诸葛亮貌似完全将刘禅给架空了,自己则以丞相的名义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蜀汉政权实际上的统治者 。
文章插图
也正是因为诸葛亮是权臣,所以后世就有人说刘禅忌惮诸葛亮功高震主,怕他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地位,于是对其心存不满,想要对其有所行动;而诸葛亮则因为害怕遭到刘禅清算,所以他每次上朝的时候,都带着甲士百人同去,以防不测 。那么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其实,这个说法并不出自《三国志》,而是自于《晋书.桓温列传》:
既逢覆败,名实顿减,于是参军郗超进废立之计,温乃废帝而立简文帝 。诏温依诸葛亮故事,甲仗百人入殿,赐钱五千万,绢二万匹,布十万匹 。
甲仗就是被甲持兵的卫士,于是就有人觉得自己抓住了诸葛亮的把柄,说他是心存异心的权臣 。
可是,把桓温跟诸葛亮放在一起比较,这件事本身就不靠谱 。
桓温也是权臣,但是他废掉了司马奕,改立司马昱为帝,也就是简文帝 。上面这段话说的就是简文帝在刚成为皇帝之后,下诏给桓温赏赐,还让他可以跟诸葛亮一样可以携带甲仗百人上朝 。
这实际上是司马昱在给桓温洗白,他将桓温比作是诸葛亮那样的忠臣,也可以显示出自己作为皇帝的合法性 。所以,我们不得不怀疑,司马昱说诸葛亮带着百名甲士上朝这件事是不是真的 。
文章插图
实际上,这段话给了后世之人很大的误解,因为在古代,赏赐大臣带甲士上朝是皇帝给大臣的荣誉,历史上享受这种待遇的大臣并不在少数,而且也不是真的让大臣带着甲士去上朝!
历史上关于诸葛亮拥有甲士的相关记载,除了不可信的《晋书》之外,在《三国志》中也有一段类似的记载,是这么说的: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诏赐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 。
虎贲是皇宫卫士,刘禅赏赐给诸葛亮六十名虎贲,是对诸葛亮功劳的嘉奖,但诸葛亮能真的带着虎贲去上朝吗?即使带了,又有什么用,宫中效力于刘禅的虎贲更多,能打得过吗?
所以说,带甲士百人上朝这件事本身就很扯,不可信 。那么有人就要问了,诸葛亮大权独揽,他是忠心的吗,刘禅是真的信任他吗?
诸葛亮是不是忠心,我们拿事实来说话,看看都干了啥 。
据史料记载,刘备死后,诸葛亮夙夜不怠,以帮助蜀汉一统中原从而恢复汉朝的统治为己任 。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诸葛亮大力发展经济,稳固国内环境,还加强了军事建设,对周边少数民族地区用兵,在解除了后顾之忧之后,再出兵北伐中原 。
文章插图
只不过可惜的是,因为实力上的硬伤,诸葛亮数次北伐最终遭受失败,但他为国家尽心尽力这件事是不可否认的,并且他最后还是因为操劳过度而生病去世的 。就这一点来说,诸葛亮绝对是忠臣 。
实际上,诸葛亮虽然大权独揽,但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事情,而且他对刘禅也很忠心 。
当时蜀汉的情况其实并不好,因为荆州的丢失,让蜀汉断了一条腿,无论是经济还是人口都无法跟东吴和魏国相比 。刘禅虽然不像传说中那样是个傻子,但他的才能跟诸葛亮相比,还是要差一大截的 。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他虽然不是个贪权之人,但为了实现恢复汉室的愿望,诸葛亮也不得不将权力握在手上,因为只有他能够进行统筹安排,比如说安排后勤,指挥军队,并与益州集团进行周旋,这些都是刘禅做不到的,哪怕他是皇帝呢 。
文章插图
还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诸葛亮不是为了自己而不放权的,一是他在死后,除了800棵桑树和朝廷是赏赐的15顷田之外,没有太多的财产留给子孙;二是诸葛亮在死之前,曾上书对刘禅说,不要刻意优待他的儿子 。
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 。至於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 。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
所以说,诸葛亮在生前没有利用自己的权利为自己及家人谋取一点利益,这就足以说明他的忠诚之心 。
只不过后来刘禅没有听从诸葛亮的建议,他任命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为高官,但后来诸葛瞻和诸葛尚父子也都像诸葛亮一样忠心,他们均在蜀汉灭亡之前战死沙场,为蜀汉殉了葬 。
而刘禅对诸葛亮其实也是一直很信任的,诸葛亮掌管朝政,刘禅则只负责祭祀,他从来没有干涉诸葛亮,也没有给诸葛亮穿小鞋,甚至对诸葛亮还很依赖,真的做到了把他当做自己的父亲那样去看待 。
文章插图
不过有人诬陷说,是因为刘禅昏庸不明事理,所以才对诸葛亮没有猜忌之心的 。这种看法来自于东晋孙盛,他是这么说的:
幸值刘禅暗弱,无猜险之性,诸葛威略,足以检卫异端,故使异同之心无由自起耳 。不然,殆生疑隙不逞之衅 。
这不但是在诬陷说刘禅傻,还是在诬陷说诸葛亮不忠 。但孙盛毕竟是晋国臣子,所以他这么说刘禅和诸葛亮其实也可以理解 。
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其实很聪明,跟诸葛亮的感情也很好,他很信任诸葛亮,常常为诸葛亮干一些外围的辅助工作 。
就比如说,诸葛亮在平定南方四郡之后,刘禅就曾主持对南方四郡和益州重新进行行政区域改革,并且任命官员前去治理,这些都是诸葛亮不在朝中的时候刘禅替他干的,最后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 。
纵观刘禅和诸葛亮相处的十二年间,两人极少有正面冲突,原因就在于,刘禅以诸葛亮是托孤之臣而对其极为尊重,而诸葛亮则以刘禅是皇帝而对其极为忠心,而且从不以自己的威望来压迫刘禅 。
这其实是一段君臣佳话,但被心有叵测之人抹黑了他们的关系,说刘禅暗弱而诸葛亮是个不忠心的权臣,实在是荒谬至极 。
其他网友观点先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带甲士百人上殿,再说诸葛亮为什么一直都不肯还政于刘禅 。
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上殿,在诸葛亮传中,是没有的,出现在晋书中东晋朝廷下诏让桓温效仿诸葛亮:甲仗百人入殿 。就是说东晋朝廷让桓温模仿诸葛亮的故事,跟诸葛亮一样当个忠臣,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 。
文章插图
我想说的是,这可能吗?
一个偏安一隅的蜀汉政权,陪同一个丞相一起上殿的武士都有上百人,那文武百官站在哪里?诸葛亮的历史定位,无论哪一个朝代,均认为诸葛亮定位是一个忠臣 。
诸葛亮在南征之前,刘禅赐给诸葛亮金鈇钺一具,曲盖一个,前后羽葆鼓吹各一部,虎贲六十人,没错,诸葛亮是有随身甲士,可那是皇帝刘禅赐的,而且甲士是不可能随诸葛亮上殿的,说带着甲士百人一起上殿,根本就是没有根据的 。
文章插图
况且,诸葛亮已经开府治事,所有的政事事无巨细,都是诸葛亮决定的,诸葛亮总共在刘备死后掌权11年,前三年为刘备守孝,最后六年都在北伐曹魏,中间还有一年南征,诸葛亮基本上不需要到刘禅的朝廷来上朝,或者很少来,没有必要搞这个排场,这也不符合诸葛亮的一贯作法 。
对于诸葛亮带甲士百人一起上殿,不是事实,是后人杜撰的 。
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还政于刘禅呢?
有几个方面的原因:
文章插图
1、刘禅的年纪 。古人是22岁弱冠,也就是成年,刘禅即位时,只有17岁,至少要等5年以后,才能成年,也就是要等到公元228年才能成年,而从这一年开始,诸葛亮已经开始北伐,直到病死,北伐是需要诸葛亮直接在前线作战指挥,根本没有时间再去管还政刘禅了 。
2、诸葛亮的理想 。在隆中对中说道,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对诸葛亮影响最大的就是管仲,管仲辅佐齐桓公的方式,也就成为了诸葛亮的榜样,诸葛亮就是想让蜀汉政权创造或达到管仲与齐桓公那样的政治模式,管仲主政处理实际政务,齐桓公作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正因为这样的理想,才让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 。
文章插图
3、刘禅的能力问题 。刘禅这个人能力如何,看看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的表现就知道了,等到诸葛亮选定的接班人,蒋琬和费袆都去世后,刘禅就开始亲近小人,开始导致朝政黑暗,宦官弄权,这是谁造成的?就是刘禅,诸葛亮会不明白吗?如果让刘禅当政,那么诸葛亮如何北伐?如何完成刘备的心愿?
诸葛亮没有还政于刘禅,只能说明诸葛亮是一个忠心的权臣,并不说诸葛亮有不臣之心,历史上不乏这样的权臣,如西汉的霍光,明朝的张居正,都是忠心的权臣 。
文章插图
再来看诸葛亮对自身的安排,虽然诸葛亮身兼多职,但诸葛亮的任何职务都是不能世袭的,也不能传给后代,这就排除了诸葛亮纂权的想法 。
再来看诸葛亮的家财,诸葛亮本来就出身士族,出山前家里虽然不是很有钱,但养活一家人没有问题,到后来官至丞相的所有家财是:桑树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家无余财 。
一个既不贪财,又没有世袭权力的大臣,不是忠臣,天理难容 。
推荐阅读
- 升学宴广告语大汇总
- 五个瘦身误区 瘦身一族要当心
- 泰定帝即位诏书介绍 元泰定帝也孙铁木儿的登基之谜
- 夏天穿什么颜色的衣服防晒?夏天什么颜色的衣服最防晒?
- 什么是氢化油
- 我和他重新相遇
- 腌制食品的危害有什么
- 伤感句子:我还在原地等你,你却已经忘记曾来过这里
- 红酒没有木塞怎么保存
- 为什么现在5G已经开始商用了,还是有些人认为手机支不支持5G不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