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的为政之道 为何喜欢独揽军政大权

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出身微贱的皇帝,也是一个最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 。他是一个从历史的夹缝中钻出来的英雄 。他喜欢将军政大权全由自己一人独揽 。在夺取政权的时候,他任人唯贤;在建立新政权之后,他对大臣们大行杀戮,其中的胡蓝狱更是骇人听闻 。而这一切,只不过是在为他的朱氏王朝铺路 。
军政大权由自己一人独揽
朱元璋登基之后,立即召集文武大臣商议朝政,探讨为什么强盛的元朝会灭亡,大明王朝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如何才能使大明政权长治久安 。群臣各抒己见,朱元璋最后总结大家意见说:“元朝统一海内,建国之初,政治还算清明,后来贵戚擅权,奸邪得宠,任用亲旧,结为朋党,内外官吏贪婪无耻,于是法度松弛,纪纲日坏,最终土崩瓦解,不可救药 。现在大明创立之初,必须严肃法度,法度就是治理天下的根本 。”朱元璋紧紧围绕着这些问题,颁布新法,在封建的政权机构、官吏制度、治民措施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
朱元璋首先从改革政权机构、官吏制度着手 。登基之初,朱元璋基本上沿用了元朝的制度,在中央设中书省,有左、右丞相,统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地方设行中书省,执掌地方军政事务 。这是当时稳定社会的权宜之计 。在政权逐渐稳定后,朱元璋筹划重建一套新的政权机构 。最初的一段实践,也充分证明元制必改,否则遗患无穷 。朱元璋经过认真的谋划后,决定采取先地方后中央的策略,对政权机构进行改革 。
公元1376年,朱元璋为了避免重蹈元朝国家分裂的覆辙,将行中书省改为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但习惯上仍称省 。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统管一省的民政、财政 。布政使是朝廷派驻地方的使臣,负责宣布皇帝的政策、法令,必须事事完全秉承皇帝的旨意,否则,随时可以罢免 。另外,又设提刑按察使司,负责一省境内的刑法犯罪之事,其长官为按察使 。设都指挥使司,执掌军务,其长官为都指挥使 。布政司、按察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三司” 。三司互不统属,均属皇帝派出的机构,直接对皇帝负责,统属中央 。这样,财政、行政和刑察、军务各自独立,互相牵制,大权收归中央,直接受中央控制 。
省下设府,府设知府一人,掌一府之政 。知府到任,多有皇帝亲赐给敕书,以加强权威 。另设同知、通判,分管清匪、巡捕、农耕、水利、牧马等,还有推官,掌管刑名 。与府同一级别的还有直隶州,即直接受省的领导,长官是知州,地位同知府平级 。府下设县 。县设知县一人,掌一县之政;设县丞一人,主管农、粮、马事;设主簿一人,负责巡捕、盗贼之事 。这种改革,使元朝设置的路、府、州、县简化为三级,更便于统治 。
经过省一级的改革,地方的民政、财政、军事、政法等控制大权,全都集中到了中央 。中书省的职权越来越大,有时竟同皇帝发生冲突 。这使朱元璋认识到:中央机构的改革也势在必行 。早在登基之初,就有人给朱元璋上奏,列举了元朝灭亡的种种原因 。朱元璋看后说道:“你说的都不是最重要的,元朝的灭亡在于委任权臣,下边事不通过中书省便不能达到皇帝手中,上下蒙蔽,造成大臣擅权跋扈 。”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此话果然言中,丞相胡惟庸在朝中大权独揽,拉帮结派,排除异己,阴谋政变 。朱元璋靠着直接控制的禁军和特务组织,才捕杀了胡惟庸及其党羽,当时被杀者达三万多人 。朱元璋趁机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制,对中央行政机构进行了彻底的改革 。
【朱元璋的为政之道 为何喜欢独揽军政大权】废除了中书省之后,朱元璋提高原属中书省辖的六部权力,以六部治国 。并且规定以后子孙不准设丞相一职,如有人敢奏请设丞相者处以极刑 。这个规定在明朝后来的帝王中,没有一个敢违背的 。这样,朱元璋既是皇帝,又兼行丞相职权,从而使他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最为集权的皇帝 。
废除了中书省和丞相后,大大小小的政务都全部集中到朱元璋的手中 。这样,他每天要处理的事非常多,需要有人辅佐 。因此,朱元璋在废除丞相后,便设置了殿、阁大学士,让他们随侍左右,以备顾问,但不能参与政务,也就是说他们只相当于皇帝的私人秘书 。
将帅和军队之间的关系,历来是皇帝最为伤脑筋的事情 。打仗必须靠军队,军队则必须有统帅,但是,将帅手中握有重兵,易产生骄悍、不易控制的状况 。以往的皇帝为解决这个问题,采取了“兵无常将,将无常兵”的措施 。朱元璋将元朝统兵的枢密院改为大都督府,节制诸军务 。但不久,他仍觉得大都督府权力太大,便又将其一分为五,即前、后、左、右、中军都督府,让他们互相牵制 。都督府管理军队、军政,但必须听从兵部的命令 。兵部有发布军令、铨选军官之权,却不能统率军队;都督府有统率部队的权力,却无权发兵、调兵 。如果有战事,皇帝下令,兵部传令,都督府率兵打仗 。这样,兵权也集中到了皇帝手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