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故事会 盘点一些比较有招远特色的姓氏,温、路、原、欧、考在列

胶东故事会 盘点一些比较有招远特色的姓氏,温、路、原、欧、考在列

文章图片

胶东故事会 盘点一些比较有招远特色的姓氏,温、路、原、欧、考在列

文章图片

胶东故事会 盘点一些比较有招远特色的姓氏,温、路、原、欧、考在列

文章图片


姓氏 , 是一个与人口密切相关的人文信息 。 不少官修史志(县志、市志等)在编撰时 , 都会收录、介绍当地的姓氏情况 。
不过 , 受信息技术水平的影响 ,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前修撰的志书 , 在介绍姓氏时通常比较简略 , 只是列举姓氏名称 , 很少提及数量多寡 。 而到了九十年代末及本世纪初 , 关于姓氏的记载就更为精确一些 。
以2008年出版的《招远市志》(撤县建市之前编撰有《招远县志》)为例 , 该志就对当地姓氏的规模有比较详细的介绍 。 根据记载 , 2002年时统计 , 招远全市姓氏共346个 , 500人以上姓氏90个;100人以上500人以下姓氏39个;10人以上不足百人姓氏86个;不足10人姓氏131个 。

在一个县(县级市)的范围内 , 规模超过500人的姓氏 , 通常都会有相应的聚居村落 , 可以视为当地的常见姓氏 。 按此划分 , 2002年时招远的常见姓氏共有90个 。
但“招远的常见姓氏”和“胶东的常见姓氏”是两个不完全相同的概念 , 有些姓氏虽然在招远比较常见 , 但在胶东其他县市可能分布较少 。 满足这种情况的姓氏 , 也可以视为比较有招远特色的姓氏 , 下面就为大家试着举例介绍 。 姓氏文化博大精深 , 而又众说纷纭 , 本文只是从市志、地名志中总结说的一种说法 , 不敢称之为“结论” , 仅供感兴趣的朋友参考 。
就笔者个人认为 , 可称为有招远特色的姓氏 , 温、路、原、欧、考、阮、薄、方等在列 。

1、温姓
温姓 , 虽然在胶东其他县市区也有分布(如龙口市) , 但就历史渊源和人口规模来说 , 招远温氏堪称望族 。
关于招远温姓的渊源 , 当地山口温家和横掌温家的村志中有简要记载 , 大致意思为元至正年间 , 温姓从外地(有青州说、四川说等)迁至招远 。 后世招远其他温姓村庄 , 基本都是由此二村析出 。
温姓在招远立足之后 , 很快在科举领域崭露头角 。 根据县志记载 , 招远县明代第一位进士(正统年间)就来自温氏家族 , 名为“温濡”(历任御史 , 官至山西参政) 。 而在举贡秀才当中 , 温姓子弟更多 。
在有功名之外 , 招远温姓的人丁也比较兴旺 。 根据《招远市志》的记载 , 2002年时统计 , 该市温姓人的数量超过9800 , 居全市的第12位 。

2、路姓
路姓在胶东除招远之外 , 栖霞范围内也有不少 , 但就规模而言 , 还是招远更大 。
《招远市志》载 , 2002年时统计 , 该市路姓人口数量超过6600 , 居全市的第19位 。
关于当地路姓的渊源 , 招远城西吕家村志记载:“北宋真宗年间 , 吕姓迁居此地 , 因处罗峰镇以西 , 故名西吕家 。 明洪武年间 , 路姓先祖由山西洪洞县大槐树底下迁徙此地 , 易村名为城西吕家 。 ”
不过 , 城西吕家村虽然有此记载 , 但招远很多路姓村庄大多相传从“丁家庄子”迁出 , 其中具体是何过程?暂时没有看到详细的介绍资料 。
与温姓相似 , 路姓在明清时期也出过不少科举人才 , 康熙年间的举人路以周 , 曾做过多地的知县 。

3、原姓
原姓在胶东亦非招远所特有 , 莱州、荣成等地同样有之 。 不过笔者最初认识之胶东原姓朋友即来自招远 , 印象深刻 , 故举例介绍 。
按照《招远市志》中的统计 , 原姓人口规模在2002年时接近2400人 , 居全市的第40位 。 虽然规模较温姓和路姓为少 , 但当地带有“原”字的村庄数量颇多 , 如西原家、大原家、塔山原家、山上原家等 。
其中 , 西原家村的村志记载说 , 原姓先祖是在明成化年间从山西蒲城县(注:山西无蒲城 , 而陕西有之)跟随知县来招远任职(为知县之仆人) 。 后不知为何得罪上官 , 从城中逃到乡下躲避建村 。
笔者曾去过有原姓聚居的夏甸镇银山后村 , 当地老人的说法与西原家村志类似 。 而银山后村在老辈曾建在原氏宗祠 , 不少其他村庄的分支都要来此祭祖 。

4、欧姓
提到招远欧姓 , 不少朋友会想到罗山景区的欧家夼村 。 欧家夼的“欧”指的是“欧姓”不假 , 但该村后来渐无欧姓人 。 而该市还有一个“欧家村” , 则为欧姓人聚居 。 该村村志记载 , 明中期欧姓人从欧家夼迁此定居 , 取名欧家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