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鸿儒 嫦娥五号返回地球用的黑科技,中国用在了高超音速导弹,全球唯一
文章插图
嫦娥五号为什么要打水漂很多网友有疑问,为什么我们嫦娥五号返回器不直接降落地球,而是在进入大气层后,通过飞行控制提升高度,在太空中滑行一段距离后再次进入大气层,从而返回地球。我们要知道,在嫦娥五号返回器从月球返回地球轨道的过程中,速度会越来越快,返回大气层时的速度已接近第二宇宙速度(每秒11.2公里)。这个极高的速度,带来一系列前所未有的特殊挑战,返回器从100多公里高度进入大气层时,超高速飞行会对返回器产生烧蚀,对返回器防热材料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文章插图
返回器利用自带的升力借助大气层密度变化的跳板,把自己从高速降落的弹道中脱离出来,反弹回大气层外面,此时经历过一次减速之后的返回舱速度已经大大降低,再次进入大气层的时候条件就温和得多。可以减少再入时因速度过快对返回舱的过度烧蚀,尽可能的降低防热层的厚度和重量,可以多带月壤回来。这样的返回方式也适用于以后载人登月返回。
文章插图
但是这个技术对再入角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个再入角误差要小于0.4度,稍有偏差要么直接一次进入大气层烧毁要么直接弹出去回不来。这个返回技术叫做太空打水漂,官方名称叫做“半弹道跳跃式飞行”,高速半弹道跳跃式再入返回技术目前仅中国掌握,它可以有效兼容解决力载荷与热载荷问题,其再入最大过载不超过4.8g,远小于阿波罗飞船7g过载。也就是说虽然嫦娥五号虽然是无人采样器,但核心数据直接对标载人要求。
文章插图
这个技术来源于钱学森提出的钱学森弹道。什么是钱学森弹道1933年,德国火箭科学家桑格尔提出火箭助推-大气层边缘跳跃飞行的概念。他设想,火箭将载荷推出大气层之后,然后采用弹跳轨迹的方式延长射程。1943年还在美国的钱学森在起草的一份火箭喷气推进实验计划中,在桑格尔弹道的基础上构建了一种设想,这就是著名的桑格尔-钱学森弹道。钱学森弹道就是将弹道导弹和飞航导弹的轨迹融合在一起,其前段采用弹道式弹道,后段为无动力滑翔弹道。精髓在于利用火箭为动力把飞行器发射入高空,突破大气层,然后飞行器从太空再度返回大气层,当角度合适的时候,飞行器会如同瓦片在水面上打水漂一样被弹起,然后再落下,通过这样一系列的弹起——落下的运动轨迹,飞行器就能够以高速抵达目标。后来,科学家将它用在了探测器返回技术上。
文章插图
钱学森弹道最大的价值除了在探测器返回技术之外,可以用在高超音速武器上,高超音速,指物体的速度超过5倍音速,约合每小时移动6000公里。举例来说,按照这个速度从乌鲁木齐直飞上海只需30分钟甚至更少。亚音速巡航导弹打击1000公里外的目标需要1个多小时,而高超音速巡航导弹只需要不到10分钟。因为速度太快,现有的防空武器对它基本无计可施。加上具有惊人的动能,对钢筋混凝土的侵入深度可达十几米,特别适合打击深埋于地下的指挥中心等坚固目标。由此高超音速武器也被称为航母终结者。
文章插图
钱学森弹道在里面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利用钱学森弹道来“打水漂”,中段/再入段的飞行轨迹就再也无法预测,面对如此高速的弹头根本就没有拦截的可能性。敌方反导拦截的概率无限接近于0。而且可以中途多次变轨,如果目标移动,它可以在中途实时变换轨道,重新锁定目标,让敌人逃无可逃。在70多年的时间里,美国进行了各种研究想要把钱学森弹道变为现实,比如“鱼鳔”项目,“X20”计划等等。但是都以失败告终。俄罗斯曾经开展的鹰高超声速技术发展计划,也采用了钱学森弹道的构想,但是也失败了。
文章插图
总结目前来说,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成功将钱学森弹道成功应用在了高超音速武器上的,中国造出了全球唯一一款已经实战化的已经列装的乘波体高超音速弹道导弹,中国高超音速导弹末端速度最快可以达到20马赫,也就是每秒6806米,第一岛链最远只有1800千米,只需要4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这样恐怖的速度任何防空都没有反应的时间。总结来说,嫦娥五号使用的太空打水漂,脱胎于钱学森弹道,因为可以减少防热材料的使用,增加载荷,这种再入模式对载人任务非常友好。
推荐阅读
- 发射 相比较嫦娥4号来说,英称这颗卫星更具威胁,美方希望公开技术!
- 小行星 嫦娥五号被超越?日本宣布喜讯:3亿公里外的“孩子”回到地球了
- 探月 嫦娥五号有多先进?美国宇航局的态度说明一切 快分享数据
- 艾特 嫦娥四号发现2500公里盆地,藏2100万亿吨异物,月背隐藏了什么
- 月球 探月“三步走” 收官“有看头”--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正式启航
- 探测器 这才是月球背面真实的样子中国嫦娥四号拍摄的月球背面照片
- 探测器 嫦娥五号去月球挖氦3,美国40年前阿波罗登月,花了多少资金?!
- 刘徽 月球新增8个中国地名 嫦娥五号着陆点被命名为天船基地
- 探测器 嫦娥“五姑娘”不一般,和前4位“姐姐”有啥不一样?
- 嫦娥四号着陆器 兔二又获重大战果!美苏探月都没能找到,世界目光再度转向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