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视器 “祝融号” 开启 “地火传书”:已传回 2 张火星照片!

5 月 19 日,中国国家航天局发布中国首次火星探测 “天问一号” 任务探测器着陆过程两器分离和着陆后 “祝融号” 火星车拍摄的影像。
图像显示,着陆平台和 “祝融号” 火星车的驶离坡道、太阳翼、天线等机构展开正常到位。
巡视器 “祝融号” 开启 “地火传书”:已传回 2 张火星照片!
文章插图
图 | 前避障相机图像,前进方向地形清晰(来源:CNSA)
火星车前避障相机正对着 “祝融号” 的前进方向,从其捕获的影像中可以看到坡道机构展开正常;图像上部的两个伸杆是已经展开到位的次表层雷达。
为了能更大范围获取火星车前进方向的地形地貌,避障相机使用的是大广角镜头,因此捕捉的画面会有畸变,火星地平线在画面中呈一条弧线。
巡视器 “祝融号” 开启 “地火传书”:已传回 2 张火星照片!
文章插图
图 | 图为导航相机图像,图中可见火星车太阳翼、天线展开正常到位(来源:CNSA)
另一张图片由导航相机拍摄,镜头指向火星车尾部,图中可见火星表面纹理清晰,地貌信息丰富。
巡视器 “祝融号” 开启 “地火传书”:已传回 2 张火星照片!
文章插图
图 | 由环绕器的监视相机拍摄的着陆巡视器分离过程图像(来源:CNSA)
2021 年 2 月 10 日, “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成功进入环火轨道,成为中国第一颗人造火星卫星,实现 “绕、着、巡” 中第一步 “绕” 的目标。
经三次近火制动,2021 年 2 月 24 日, “天问一号” 火星探测器进入停泊轨道,并在停泊轨道运行了约 3 个月的时间,着陆巡视器于 2021 年 5 月 15 日成功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软着陆,在这之后,“祝融号” 火星车建立了对地通信。
5 月 17 日,环绕器第四次实施近火制动,进入中继通信轨道,并为火星车建立中继通信链路。
巡视器 “祝融号” 开启 “地火传书”:已传回 2 张火星照片!
文章插图
图 | 由环绕器的监视相机拍摄的着陆巡视器分离过程图像(来源:CNSA)
“天问一号” 到底在忙些什么?
为什么要在停泊轨道运行 3 个月之久?
停泊轨道的英文为 Parking Orbit,其原理用日常的停车(Parking)来理解更为直观,人们在停车时会先选好目标车位,并预设一条行车轨迹,这条行车轨迹便可以理解为 “天问一号” 的停泊轨道,在这过程中人们还要 “眼观四路”,随时更新周围路况并作调整,以此提高入库成功率。
在停泊轨道运行期间, “天问一号” 始终在为着陆做准备工作,以便择机进行轨道转移,并最终释放着陆巡视器。
环绕器是整个任务的基础,必须确保环绕器任务的成功,仅有通过环绕器的大口径天线才能直接与地球联系,中继并转发着陆器和巡视器的信号。环绕器携带了 7 台核心科研仪器:离子与中性粒子分析仪、能量粒子分析仪、次表层探测雷达、矿物光谱分析仪、磁强计、高分辨率相机和中分辨率相机。
中国对火星的状况并不了解,着陆地乌托邦平原的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等也可能与已掌握的科研成果有出入,因此 “天问一号” 探测器必须对着陆地进行详细勘察后,才能确保着陆成功。
在这三个月内,“天问一号” 所搭载的 7 台科学仪器全部开机,紧张忙碌地开展探测工作。其中,最吸睛的便是高分辨率相机和中分辨率相机。
高分辨率相机和中分辨率相机,在近火点对火星乌托邦平原的地形地貌进行精准成像,为着陆巡视器筛选出最理想的着陆点。3 月 4 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首批 “天问一号” 拍摄的全色图像,分辨率约 0.7 米,成像区域内火星表面小型环形坑、山脊、沙丘等地形地貌清晰可见。
巡视器 “祝融号” 开启 “地火传书”:已传回 2 张火星照片!
文章插图
图 | 火星全色图像,拍摄地点距火星 330 公里至 350 公里高度处(来源:CNSA)
为何在着陆数天后才将照片传回地球?
据了解,“祝融号” 配置了两种通信方式,一是直接与地球通信,二是通过 “天问一号” 环绕器中继,与地球通信。
为什么能直接通信还需要中继呢?
“祝融号” 火星车目前距离地球约 3.2 亿公里,在远距离条件下,能够直接传输的数据非常有限,同时速度也会很慢,只能率先选择最重要的数据传递。例如在 5 月 15 日当天,“祝融号” 便率先将其安全着陆的消息直接传回了地球。
5 月 15 日着陆当日,“祝融号” 便已拍摄下照片,而若想将这张照片传回地球,理论上需要 8 个多小时,加之由于火星自转,“祝融号” 每天能与地球直接通信的时间不到半小时,因此 “祝融号” 选择了可提高效率的环绕器中继来传输图像。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