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从鱼进化而来”被证实后,我们吃鱼,是在吃自己的祖先吗?( 二 )


5条4亿年前的鱼 , 带来了什么?这一次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带来的是5条来自约4亿年前的古鱼化石:

我们按照时间线一个一个捋一下 , 就能知道为什么这次的“填补空白”能让学界这么激动 。
首先 , 是5条鱼中时间最早的新梵净山鱼 。 通过对梵净山鱼的系统发育分析 , 结果显示 , 这类鱼属于软骨鱼—棘鱼类—栅棘鱼属 , 并且已经拥有了相对成熟的身体结构 。 它的发现 , 把脊椎动物中栅棘鱼类的最早出现时间推到了志留世兰多维列期 。 按照此前科学家们的推断 , 软骨鱼和硬骨鱼的形态学分化时间应该是保持一致的 , 所以 , 新梵净山鱼化石也侧面证明了 , 硬骨鱼干群 , 在这一时期应该也已经出现了 。

据相同组织学与表面纹饰等特征对梵净山鱼不同部位进行识别
再看时间稍晚一些的双列黔齿鱼 。
这类鱼最典型的特征是 , 有排列清晰、呈之字形单向生长的齿单元与交错排列的侧生齿单元 。 这个特点让它能完美区别其他无颌鱼类——它是有颌的 。 这次的发现 , 把有颌类最早的牙齿化石记录直接向历史深处推进了1400万年 。

黔齿鱼的齿旋化石
而时间更晚一些的灵动土家鱼化石 , 则为我们解释了一个更具体的问题:人类的四肢从何而来?
按照以往的认识 , 通常认为陆生生物的四肢来源于肉鳍鱼类的偶鳍(胸鳍与臀鳍) 。 而近年来分子生物学与胚胎学的研究指出 , 偶鳍的起源也遵循“鳍褶理论” , 即它是从一条纵贯全身的褶皱演化而来的 。
灵动土家鱼虽然属于无颌类 , 但在这次发现的灵动土家鱼的腹部 , 科学家们就发现了一对纵贯全身的腹侧鳍褶 , 这为学界长期以来讨论的附肢起源的“鳍褶理论”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 而另外两种古鱼化石 , 也分别在不同程度上对有颌脊椎动物的演化提供了证据 。

灵动土家鱼化石
正如《自然》杂志对这些发现评述的那样:“无论在理论发展上还是在时间线的完善上 , 一个令人振奋的早期有颌类演化研究新时代已经到来 , 而我们正处在它的起点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