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哥带她出去打工,她赚钱后分哥哥900亿,王来春:人不能忘本( 二 )



父母看见懂事的王来春 , 内心也颇为愧疚 , 这本是一个读书的好苗子呀 。
王来春内心一直对哥哥所讲述的外面的世界 , 心心念念 。
1988年 , 大年刚过 , 哥哥们照常整理东西前往广东 。
王来春表示 , 自己也要去 。

妹妹已经长大成人 , 在农村只能干一辈子的农活 , 两位哥哥也希望妹妹能够去长长见识 。
可是父母却不同意 , 说从来只有男的外出打工的 , 女的外出打工算怎么回事 。
于是两位哥哥好说歹说 , 口水都要说干了才说服了爸妈 。

1988年 , 改革开放十周年 , 改革的春风在中国大地吹拂 。
最先吹到的是广东、江浙等沿海地区 。
当时 , 台湾的郭台铭对大陆向往已经 , 一是大陆有着廉价的土地 , 二是有着廉价的劳动力 。
得到许可之后 , 郭台铭立即在深圳投资建厂 , 王来春幸运地成为了第一批工人 。

21岁的王来春 , 原本以为农村的务农已经够苦了 , 可是工厂里日复一日的流水线工作才是真的让人绝望 。
工厂的条件很差 , 没有空调、风扇 , 夏天往往是一边干活一边汗如雨下 。
工厂供电设备常常出现问题 , 断电了就下班 , 不断电就一直上班 。
有的时候为了赶工 , 常常凌晨被主管们叫起来干活 。

宿舍的条件更是让人吐槽 , 十几个人住在一个大通铺 , 晚上睡觉连转个身都难 。
洗澡的地方也没有 , 只是临时搭了一个棚子 , 常常有色狼在暗处偷看 。
许多人都受不了这样的苦 , 纷纷离开 。
两个哥哥看了王来春的工作生活条件 , 也劝王来春赶紧走 , “这根本不是人待的” 。
王来春却异常坚定地留了下来 , 成为第一批员工中唯一留下来的人 。
因为王来春始终记得老板郭台铭说的一句话:“努力可以改变一切 。 ”

王来春的努力很快就吸引到了台湾老板郭台铭的注意 , 厂里正好空缺了一个管理的位置 , 郭台铭当即提拔了王来春 。
台湾人的管理标准很高 , 对每个人的绩效都精确到“毛” 。
在之前的扎实一线工作中 , 王来春对所有程序已经了如指掌 , 她做得更狠 , 直接将成本绩效精到了分、厘 。
在她的管理之下 , 工厂的效率显著提升 , 成本明显下降 。
苛刻的郭台铭很少对手下提出表扬 , 这次连他也不得不对王来春竖起大拇指 。

到1999年 , 郭台铭的工厂越做越大 , 工人越招越多 。
在富士康工作了11年的王来春 , 凭借着卓越的管理能力和精湛的技能 , 一路做到了课长的职位 。
这是大陆员工能够做到的最高职位了 , 手下管理着数千的员工 。

见证了富士康的成长之后 , 王来春心里也痒痒了 。
于是她向郭台铭提出离职 , 郭台铭当然不能轻易地让人才流失 。
询问王来春是要升职还是加薪 , 郭台铭说:“加薪可以 , 升职已经升不了了 , 再升我这个老板都要给你做了 。 ”
王来春表示自己是想出去创业 , 干一番事业 。

郭台铭见王来春铁了心地要走 , 也只能送上祝福 。

王来春在富士康已经一人之下 , 万人之上了 , 也拿着非常不错的薪水 。
但是创业的话 , 存在很大的风险 , 一招不慎 , 很有可能就一切归零了 。
哥哥们虽然很不理解 , 但是却对妹妹的决定表示支持 , 也纷纷拿出积攒多年的身家来支持王来春 。

王来春仿照富士康的模式 , 在深圳开设了自己的工厂 。
一开始没有什么知名度 , 单子少得可怜 。 此时 , 香港的许多公司因为金融危机 , 纷纷经营不下去了 。
王来春狠辣的目光立即相中了一家叫做“香港立讯”的公司 , 当即将其收购了下来 。
有了港资的牌子之后 , 单子突然就刷刷地接个不停 。
王来春在富士康工作时 , 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 从产品的组装到公司的运营管理 , 样样精通 。
随着大陆“世界工厂”的名号打响 , 越来越多的电子企业将订单交给大陆的企业 。

富士康一个人已经吃不下如此庞大的单子 , 郭台铭便找到王来春 , 让她的立讯承接一部分的上游加工 。
牵上了富士康的手 , 立讯的规模也迅速膨胀 , 从几十人的小厂子 , 两三年就变成了上千人的大厂 。
富士康的厂子建到哪 , 王来春的立讯就跟到哪 。

立讯的名号在业界越来越响亮 , 被人们称为“小富士康” 。
2004年 , 立讯又变成了立讯精密 , 成为代工厂行业中数一数二的存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