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映虹 有关“炎黄子孙”一词的官方争议
“炎黄子孙”在中国公共话语中开始流行并指代“中华民族”是80年代初民族主义开始复兴的产物 , 虽然这个词本身早就存在了 , 例如在抗战时期泛指中华民族 。毛泽东时代由于阶级话语的压倒优势 , 这个词一度从公共话语中消失 , 直到毛去世 , 邓小平复出后第一次恢复 , 用于对台湾的一封公开信 。80年代这个词开始流行 , 同时开始成为时尚的还有“龙的传人” 。
1984年 , 政协六届二次会议上 , 一个名叫米暂沉的回族委员写了一个提案 , 不同意用“炎黄子孙”指代中华民族 。他认为炎黄子孙只是汉族的祖先 , 少数民族各有自己神话和历史传说中的祖先 , 所以这个提法不利于民族团结 。第二年 , 中共中央办公厅就此事下发文件 , 说“今后对此词使用的意见是:在党和国家机关文件及领导人的正式讲话中 , 还是用‘中华民族’代称中国各族人民更好一 些 。鉴于‘炎黄子孙’一词今天在港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中有积极作用 , 今后这个方面的个人署名文章、一般性谈话以及对台宣传中 , 仍可沿用 。”
1990年 , 对于这个用法在少数族中引起的不满 , 当时的总书记江泽民特意说 , 鉴于部分少数民族对‘炎黄子孙’等提法提出不同意见 , “可以研究在国内用‘中华民族’、‘中华儿女’这样的词 , 以加强对各族人民的感召力 。”到了1993年 , 当时的政协主席李瑞环提出就用“中华儿女”或者“海内外中华儿女” 。
进入90年代 , 一些少数族群代表继续对“炎黄子孙”问题提出不同意见 。例如八届人大第三次会议上 , 贵州省台江县的代表张明达等提出《请中央通知有关部门 , 不要再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词取代宪法规定的“中国各民族” 的提法 , 以利民族团结的建议》 。这个建议把这个问题提到了宪法的高度 , 因为宪法规定了“中国各民族”的提法 。中宣部以正式文件的形式答复了这个议案 。《贵州政协报》全文刊登了中宣部的复函 , 《贵州民族报》也作了相关报道 。据报道 , 贵州各少数民族看到后受到很大鼓舞 。
由于该文件对这个用法的广泛流行缺少约束力 , 八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 , 张明达等代表又一次郑重提出议案“请中央行文通知全国各地的新闻出版单位和各广播电视部门 , 不要再使用‘我们都是炎黄子孙’一说 , 以利民族团结的建议” 。
到了2002年 , 广电总局发出《要求切实把握好民族宗教宣传的正确导向的通知》 , 其中第二条说:“宣传中华文明史要多提‘中华民族’的概念 , 慎用‘炎黄子孙’的概念 , 注意表明是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 。”(以上材料主要来自《人民政协报》“‘海内外中华儿女’提法由来”一文)
2010年一月 , 《中国民族报》发表题为“拜年活动的民族象征意义”的文章 , 对教育部倡导全国学生在网络上开展“给祖国母亲拜大年”的活动之内容提出不同意见 。教育部的倡导中 , 第一拜是拜壮美河山 , 第二拜是拜炎黄始祖 。文章认为“关于‘炎黄子孙’的叙事 , 是汉族的祖先想象……对于汉族学生来说 , 祭拜炎黄或可说是天经地义 , 但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 , 这样的活动内容就不适宜了 , 因为这可能与他们的祖先想象有冲突 。”
在2009年一次有关族群和边疆问题的重要讨论中 , 北京大学研究中国民族问题的马戎教授提醒说:“我们在当代构建国家认同、中华民族认同的前提下 , 要充分考虑到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历史演变的复杂性 。近些年来 , 炎黄文化成为我国学术研究和媒体宣传 的热点 , ‘炎黄子孙’在许多汉族人的观念里似乎已经成了‘中国人’的代名词 。我们必须面对如何划定中华民族民族认同范畴的问题 , 即‘炎黄子孙’的称呼是否适用于中华民族全体成员?今天我们使用‘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作为‘中国人’的代名词是否合适?” 更有少数族知识分子尖锐地提出 , “把炎黄子孙等同于中华民族的全体 , 把汉族等同于中华民族 。这种倾向不利于民族团结 , 不利于国家安全 。”(《中国民族报》2009年4月3日)
推荐阅读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一介汉将 大元皇帝忽必烈竟管他叫“大哥”?
- 明代画家吴伟 一介乞丐竟然也能成为“画状元”
- 此人一生杀了三个皇帝还被奉为“忠臣”
- 佤族的历史在“司岗里”中是怎样体现的
- 你做梦也想不到的“梁祝”竟然是这样写成的
- 古代女子出嫁洞房“八件套” 是些什么东西
- 举荐情敌做高官的两位先秦牛人 “私怨不入公门”
- “红颜祸水”究竟是指历史上哪位绝色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