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的诅咒 王位的继承必须经过互相残杀

公元前627年,晋国发生了三次对外战争,首先是夏天的殽之战,接着是秋天的箕之战,到了冬天,晋国再动刀兵,联合陈、郑两个国家讨伐许国,理由是许国仍然暗中与楚国保持勾结,不服从晋国的领导 。
虽然在城濮之战中败于晋国,楚国的实力并未受到毁灭性的打击 。楚成王迅速作出反应,派令尹斗勃带兵北上入侵陈国和蔡国,在迫使这两个国家屈服后,斗勃按原定计划挥师逼近郑国 。
郑国,中原的心脏,天子脚下的国度,是楚成王多年以来虎视眈眈的主要目标 。他曾经一度将郑文公这棵墙头草牢牢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以此获得了进出中原的最有利位置 。然而,随着晋文公的崛起和郑文公的去世,加上城濮之战的失利,郑国很明显地脱楚入晋,成为了晋国的附庸 。
楚成王向他昔日的对手晋文公学了一手,这次讨伐郑国,不仅仅有军事上的准备,同时也有政治上的准备——他命斗勃带上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公子瑕 。
郑文公有三位夫人,为他生了五个儿子,这五个儿子都“以罪早死” 。郑文公一怒之下,将其他侍妾生的儿子也全部赶出国去 。其中公子兰逃到了晋国,并且在晋文公的帮助下回到郑国,继承了郑文公的君位,成为历史上的郑穆公 。另外还有一位就是我们现在要讲到的公子瑕,逃到了楚国 。
楚成王想做的事情,就是将晋文公当年做的事情重复一次:帮助公子瑕登上郑国的君位,达到控制郑国的目的 。
楚国大军长驱直入,很快打到新郑远郊的桔柣(dié)之门,郑国岌岌可危 。就在此时,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公子瑕的马车发生交通事故,连人带车翻到了“周氏之汪”,也就是周家的池塘里 。公子瑕本人被一个叫髡(kūn)屯的奴仆擒获,送到郑穆公那里,被斩了首 。
当年晋文公扶持公子兰,在攻打郑国的时候,命令公子兰在晋国东部的边界待命,不让其以身涉险,显然比楚成王考虑得更周全 。看来,在沙场上厮混了数十年的楚成王,真应该好好看看《细节决定成败》这本书 。
楚成王这边派斗勃攻打郑国,晋襄公那边也派阳处父入侵蔡国,以牵制楚军 。果然,斗勃不能坐视不救,加上公子瑕已死,进攻郑国已无更大意义,于是楚军放弃进攻郑国,转而救援蔡国,与晋军在泜(zhì)水隔江相望 。
距城濮之战五年,晋、楚两雄再一次狭路相逢 。
斗勃显然吸取了城濮之战的教训,将军队驻扎在泜水岸边,严阵以待 。双方都构筑了牢固的防御阵地,密切注视着对方的动向,按兵不动,战线处于胶着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谁先渡过河主动出击,谁恐怕就会吃亏 。双方的主将,斗勃和阳处父都深谙此理,采取了同样的静坐战略,等着对方犯错误 。
因为有成得臣的前车之鉴,斗勃慎之又慎,对晋军的挑逗始终无动于衷 。时间一长,阳处父有点沉不住气了,他派人给斗勃送去一封信,信上这么说:“我听说,文不犯顺,武不避敌 。现在咱们隔江相望已有些日子了,成天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实在了无乐趣,也有违武士之道 。您若有心与我一战,我可以将军队后退几十里,放您过江来列阵,咱们痛痛快快厮杀一场 。如果您不愿意那样做,也没关系,那就请您后退,让我军渡江列阵 。要不然,咱们在这里浪费时间,耗费财力,对双方都没任何好处 。”并且摆出一副准备拔营起寨的架势 。
斗勃心想,这样耗下去确实也不是个办法,不如就按阳处父说的,渡过河去大战一场 。成得臣的儿子成大心此时担任斗勃的部将,他阻止道:“晋国人言而无信,不要上晋国人的当,他们必定趁我军半渡而击,到时后悔莫及 。实在要打的话,不如我军后退,放晋军过河,这样主动权始终掌握在我们手里,有利无害 。”斗勃听从了成大心的建议,命令部队向后撤退,让出地盘来给晋国人渡河 。
成大心的考虑是正确的 。阳处父不是宋襄公,楚军如果主动渡河,阳处父肯定会半渡而击 。但成大心没有想到,楚军主动后退,晋军却没有如约渡河,而是对外大放厥词宣称:“楚军逃跑啦!”便大摇大摆地班师回朝了 。
阳处父狠狠地忽悠了一把楚国人 。
但是,他获得的战果却不仅仅是忽悠了一把楚国人 。
斗勃等了几天,得知晋军已经回国,追之不及,只好自认晦气,也撤军回国了 。
数年前,楚成王想立儿子商臣为大子,询问斗勃的意见 。斗勃说:“您还正当壮年啊,没有必要现在就考虑立大子的事 。您的儿子众多,受宠者不在少数,现在急急忙忙立了商臣,到时又因后悔而想废掉他的话,恐怕就生内乱了 。虽说商臣年长,但咱们楚国的传统,往往是弃长而立幼,与中原诸国不同 。”意犹未尽,又加了一句,“再说,商臣这个人,面相不正,行事残忍,最好不要考虑他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