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是怎么回事?

【三国演义中空城计是怎么回事?】孔明的“空城计”见于《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 武侯弹琴退仲达) 。故事大概大略如此:诸葛孔明大出祁山,不想先锋官马谡误失街亭,致使前线大军节节受困 。情急之下,孔明决意退守汉中 。大军尽去,时孔明身边只剩五千兵马驻守西城县 。一日,忽接探马飞报,说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正望西城蜂拥而来 。这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驻城的五千兵马也已分出一半运粮去了 。众官听罢尽皆失色,唯孔明镇定自若,当即下令将旌旗藏匿起来,城门四开,每门分派二十军校扮作百姓,洒扫街道 。其余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声喊叫 。一切准备就绪,孔明引二童携琴登上高楼,凭栏而坐,焚香操琴 。好一副闲情惬意!
却说司马懿引兵来到,运望城上孔明端坐城楼,笑容可掬,旁若无人,大感不解 。整个城池寂静一片,就跟什么事情也没发生过一样 。看此情景,若换了旁人,大可无所顾虑,大手大脚的引兵浩浩荡荡杀入城中 。说不定诸葛孔明早已授首就擒 。可偏偏是司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说便下令退兵 。孔明遥望魏军远去,抚掌而笑 。众官骇然,问其原因,孔明这才道出缘由:“此人(指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今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
这就是著名的“空城计” 。《三国演义》区区数百字,便把诸葛孔明料敌如神、司马懿智欠一筹刻画得栩栩如生,令人拍案叫绝 。
空城计,这是一种心理战术 。在己方无力守城的情况下,故意向敌人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 。敌方产生怀疑,更会犹豫不前,就是所谓“疑中生疑” 。敌人怕城内有埋伏,怕陷进埋伏圈内 。但这是悬而又悬的“险策” 。使用此计的关键,是要清楚地了解并掌握敌方将帅的心理状况和性格特征 。诸葛亮使用空城计解围,就是他充分地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才敢出此险策 。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其实,早在春秋时期,就出现过用空城计的出色战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