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借钱不还,失联了,能否告他诈骗?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朋友借钱不还,失联了,能否告他诈骗?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文章图片



朋友借钱不还,失联了,能否告他诈骗?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文章图片



朋友借钱不还,失联了,能否告他诈骗?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文章图片



朋友借钱不还,失联了,能否告他诈骗?两种情况,区别对待


只要证据留得好 , 告他诈骗完全没有问题!
“借给朋友几万块 , 出于信任 , 没有写借条 , 事后朋友失联了 , 一打听 , 他还借了别人很多钱 , 加起来有几十万了” , 问这种情况能否告他诈骗?

首先 , 对于“借钱不还”、“借后玩失踪”的行为 , 应当如何界定的问题借钱不还、借了钱就玩失踪 , 这种现象是较为常见的 。
那么对于上述行为应当如何界定呢?到底属于“债务纠纷”还是构成诈骗呢?又应当通过何种途径来解决呢?
“借钱后就玩失踪” , 不同情形下 , 对于其定性是不一样的 , 处理方式更是大相径庭:
  • 一:构成诈骗
所谓诈骗 , 即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使用欺骗方法 , 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
单从诈骗数额上来说 , “数额”又分为“数额较大”(3000元-10000元以上)、“数额巨大”(30000元-100000元以上)、“数额特别巨大”(500000元以上) 。
数额不同 , 则量刑标准不一 , 以上三个数额的量刑标准分别是:3年以下、3年以上10年以下、10年以上或无期徒刑 。
但无论量刑标准如何 , 诈骗罪都属于“经济犯罪”的范畴 , 公安机关是要进行立案调查的 , 这一点特别重要 , 区别于下文所说的“债务纠纷”:

  • 二:债务纠纷
有些“借后玩失踪”的情形 , 其实并不构成“诈骗” , 无论数额是几万元、几十万元或者几百万、上千万 。
所谓“债务纠纷” , 简单理解就是因金钱而引起的 , 人(单位)与人(单位)之间的矛盾 。 无论是债务逾期 , 还是债务人失联 , 都属于“矛盾”、“纠纷” 。
对于“诈骗”行为 , 公安机关有权立案调查 , 但是对于“债务纠纷” , 处理起来就是两码事了:
“债务纠纷”属于“经济纠纷”的范畴 , 而不是经济犯罪 。 对于经济纠纷 , 公安部曾三令五申:严禁公安机关插手债务纠纷 。
也就是说 , 如果把债务人失联定性为债务纠纷 , 那么公安机关是不能立案的 , 也就不能通过公安这一司法资源来调查债务人的下落 , 本质上这类情形属于民事纠纷 。
债权人想要挽回损失 , 途径只有一条 , 那就是到辖区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 要求债务人履行偿还义务 , 倘若裁决生效后 , 债务人拒绝履行偿还义务 , 债权人才能申请强制执行 。

朋友借钱不还 , 消失了联系不上 , 可以状告他诈骗吗?上文说了“诈骗”和“债务纠纷”的区别 , 接下来言归正传:朋友借了钱后失联 , 能否状告他诈骗 , 请求公安机关立案?
其实 , 从“诈骗罪”的释义就可以看出 , 但凡构成“诈骗罪”必然要满足两个最基本的条件:
1 , 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2 , 采用欺骗的方法 。

那么债务人失联 , 能否构成“诈骗”也就很明晰了 , 举个例子:
其一 , 假设朋友在借钱的时候 , 莫须有的编织一些根本就不存在的“由头” , 比如“家人生病 , 急需用钱”、再比如“包了工程 , 急需资金周转”、“弟弟结婚 , 用于购置婚房”、“出了交通事故 , 急需资金救治”等等 , 这些莫须有的借口是欺骗行为 , 给债权人造成了错误的认知 , 本质上的“借钱”并非是“借” , 而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 通过编造谎言这一欺骗的方法来“借” , 那么就构成“诈骗” , 公安机关可以立案并介入调查 。
其二 , 假设朋友在借钱的时候 , 借钱理由存在且真实 , 比如上文说到的几个借款理由 , 是真实存在的 , 那么即便约定的还款期限到了而未如期还款 , 或者借完之后就失联了 , 只要借款理由真实存在 , 就不构成“诈骗” , 本质上还是“民事纠纷”的范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