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皇帝死前留下四道令人费解的遗嘱

道光帝在临死前,留下了四道遗嘱,简单的说就是:一、他死后不配天 。也就是不要将他的神牌供奉到天坛的皇穹宇和皇乾殿内;二、他死后,其神牌不升祔太庙 。但可以升祔奉先殿,其画像可以悬挂到寿皇殿、安佑宫;三、他死后,不要在他陵寝的五孔桥南为他建圣德神功碑;但要把“大清某某皇帝”文字镌刻在明楼碑上,陵寝名称刻在明楼碑的背面 。碑文不可以有“以圣神功德”字样称呼,如果新皇帝要写歌颂我生平的碑文,则可以把碑文刻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 。四、在他死后,只将他生前穿用过的几件衣服供奉在皇宫内的四执事库,以示节俭和留念 。自鸣钟殿内一些不常用的砚墨,也没有必要长期保留收藏 。
【道光皇帝死前留下四道令人费解的遗嘱】这四道遗谕看似简单,但在事实上,却给刚继位的只有20岁的咸丰帝出了不小的难题 。后来,咸丰帝经过仔细思考,且在诸王大臣的参议下,最终将道光帝的遗谕作了如下的三个决定:
一、道光帝神牌仍配天、升祔太庙 。只是从咸丰帝开始,清代帝王不再配天坛 。
皇帝死后配天,升祔太庙都是大清国历代奉行不替的祖制家法,是神圣不能改变的 。也是中国历朝历代都照办不误的成宪,是天经地义的 。在民间,老人去世了,还要立牌位供奉起来,按时按节上香行礼,接受后代人的香火 。
作为大清皇帝,一代人王地主,岂能死后不升祔太庙?后两条比较好办,咸丰帝都照办了,唯独这前两条,使咸丰帝左右为难 。
特别是道光帝在遗谕中十分坚决地说:“若继体之君、顾命之臣不遵朕谕,任意强行,则是甘为我大清之不孝不忠之人矣!”是“诬朕以不德不孝 。”是照办还是不照办?
在道光帝死后的第三天,咸丰帝下令朝臣们,就这件事进行了一次大讨论 。参加这次大讨论的,上至亲王,下至六部九卿、翰詹科道 。大家各抒己见,纷纷发言,讨论得十分热烈,甚至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
经过20多天的讨论,基本上达成了共识:仍遵照以往成宪办理 。也就是仍配天、仍升祔太庙,不按道光帝的遗嘱办 。这一意见由礼亲王全龄将上奏给皇帝 。
咸丰帝看了众臣的意见后,经过再三考虑,最后决定采纳群臣的意见,配天祔庙 。同时决定从自己开始,以后各帝不再配天 。他降旨将道光帝的第一条朱谕和自己的这道谕旨抄录一份,悬挂在天坛的斋宫内,永世法守 。
二、道光帝的龙泉峪陵寝不再建圣德神功碑楼,将圣德神功碑文按照道光帝的意思,刻写在神道碑亭的石碑背面 。为道光帝补建陵寝方城明楼 。道光帝的第三道遗谕,可是一个很令人费解的问题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我们需要知道清楚圣德神功碑及其陵寝功能,也许才能正确理解道光帝的真正用意 。古制,陵寝的功德碑均由后人树立 。是记录死者一生功德事迹的石碑,为了有保护该石碑和装饰陵寝作用而建造的建筑,则称为功德碑楼 。因此,圣德神功碑楼,也称圣德神功碑亭(现在也可以简称大碑楼) 。外形是神道碑亭的缩小版本,里面竖有两通高近7米的石碑,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碑文 。圣德神功碑楼的附属建筑是海墁四角各树一根洁白晶莹的盘龙石柱,正式名称叫华表,也有称擎天柱的 。在清代陵寝建筑中,只有顺治帝及其以前的皇帝陵的功德碑亭才能称之为神功圣德碑亭,从康熙帝的景陵开始,一律改称为圣德神功碑亭 。
知道了圣德神功碑的作用和功能之后,就不难理解道光帝为什么不让他的儿子给他建造圣德神碑了,因为据说清朝有一个规定,皇帝在位,凡丢失国之寸土者,皆不准树立圣德神碑 。
道光二十年(1840)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致使大清帝国丧权辱国,与西方列强签订了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但赔偿英国2100万两银子,还割让了香港,不仅没有了天朝大国的尊严,还致使国家领土不完整 。
于是,道光帝深感自己没有功德予后世子孙,更无脸面见自己的列祖列宗,于是他才决定自己子孙不要给自己建造圣德神碑 。而道光朝之后的各朝更是割地赔款,丢失了数百平方公里的国土,所以从道光朝开始,其他皇陵陵寝也就不再建造圣德神碑 。
虽然能理解道光帝的心情,但道光帝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却给人造成了难以完成他遗谕的尴尬境地 。圣德神碑不让建造,却还有让写圣德神碑碑文的意思,并交代把碑文写在神道碑亭的石碑后面 。
按照道光帝的意思,他的神道碑亭又赋予了兼有圣德神功的功能 。因为圣德神功碑楼是记述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而神道碑亭是内竖镶刻帝后谥号石碑的方亭 。虽然这样做有些不伦不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