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的领导者 甲午战争的背景
中日甲午战争是十九世纪末期中国为抵抗日本的侵略而进行的一场战争 。因为战争爆发在1894年,正值中国干支纪年中的甲午年,所以在西方国家被称作“第一次中日战争”的这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为中日甲午战争 。中国的甲午战争领导者也即指挥官主要有李鸿章、丁汝昌等人 。
李鸿章剧照
以1894年爆发的丰岛海战为起点,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 。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丁汝昌在抗战期间勇猛作战,带领士兵顽强地抵御日军的入侵 。虽然在黄海海战上,丁汝昌下传命令,采取“夹缝鱼贯阵”的阵形迎敌,试图给敌人狠狠的一击 。但是,由于当时情况紧急,时间紧迫,北洋舰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形成预想的阵形 。这些直接导致了清军的舰队在交战中一直处于群龙无首而又被动的局面之中 。在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损失了五艘战舰,而日军却没有损失一艘战舰 。丁汝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对本次海战中北洋舰队所受到的严重的失利负有一定的责任 。
而作为甲午战争领导者中的另一人,李鸿章没有直接参与到海战的作战指挥中,而是作为清政府的代表,在战败后和日军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在此次条约中,中国割让了台湾及附属岛屿、辽东半岛给日本,并且赔偿白银2亿两 。作为清政府的外交官,李鸿章一生以外交能力自负 。但是,由他经手签订的条约大都是对中国不利的不平等条约,这无疑成了最大的讽刺 。
甲午战争的背景
世界范围内的任何一场战争爆发,都有着它特定的历史背景 。世界的近代史上中日双方爆发的大型海战,甲午战争的背景是怎么样的,围绕甲午战争的背景,中国方面和日本方面有着怎样的不同,为何会有这样的不同?从甲午战争的背景,是否可以推论甲午战争的结局?
甲午战争
要想弄清甲午战争发生的背景,就必须分别弄清中国、日本、世界列强三方在甲午战争爆发前的具体情况 。
首先,从中国层面来看,在甲午战争发生之前,中国正处在清朝末年,已经由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且殖民化程度不断加强 。经历了鸦片战争之后的清朝,兴起了洋务运动,购置了战舰并加强了训练,但统治者的思想没有根本扭转,仍然寄希望于不发生战乱,或者说希望由众列强国来调解战乱 。
其次,从日本层面来看,日本的社会发展要求其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帝国主义社会进行转变,由此内部矛盾极其突出,改革的经费严重不足,处于这些因素的考虑,日本将目光集中到了中国身上,并制定出侵略中国的一系列政策,为此日本内部开始重视军事力量的增强,希望在与中国的对抗中一举取胜 。
最后,从世界列强国层面来看,其他国家对于中国和日本的战争,大多持观望的状态,英国、美国、德国等列强国甚至希望能够通过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收获部分利益 。
【甲午战争的领导者 甲午战争的背景】对战双方所处的不同背景,早已注定这场战争的结局,中国难逃失败的命运 。
甲午战争中的丁汝昌
甲午战争丁汝昌让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甲午战争期间,丁汝昌的英勇抗敌事迹 。丁汝昌本来是淮军的将领,后来因为对朝廷的不满而退隐还乡 。他归隐这段时间也在不断考虑自己的将来该走向何方,李鸿章此时是总督,于是他就决定投靠李鸿章 。
丁汝昌画像
李鸿章也比较看中丁汝昌的能力,在丁汝昌被打发去西北保卫边疆的时候,李鸿章则说出丁汝昌生病不能前往的谎言,以此来留住丁汝昌 。后来,李鸿章认命丁汝昌为北洋海师的将领,在中日甲午战争真正开始的时候,李鸿章命丁汝昌护送海上援兵前往丰岛抵抗日军,在黄海地区展开了黄海大战 。在斗争中,丁汝昌也身受重伤,北洋水师已是伤痕累累,李鸿章认为这与丁汝昌的失误有很大关系,因此就宣布丁汝昌被革职 。
随着北洋水师地不断发展扩大,李鸿章继续认命丁汝昌在水师中进行指挥,在威海卫战争中,丁汝昌带领邓世昌等人进行再次抗战,他们这次的军事力量比先前更加先进,日本人也看到了水师的威猛,在水兵与日本民众发生冲突时,在丁汝昌的制止下,没有发生新的争斗 。后来日本承认错误并对中国进行了经济上的赔偿 。这也看出当时丁汝昌带领的水师是有多么威猛 。甲午战争丁汝昌成为了一个传奇 。
甲午战争丁汝昌成为一个历史的亮点,丁汝昌虽然在此过程中也有一些缺陷,但他的功劳大于缺陷,他在甲午战争中的作用不容忽视 。丁汝昌可谓是当时的民族英雄 。
推荐阅读
- 冬至的传统风俗有哪些 细数这些最传统的习俗
- 三国时期两位最淫艳的女人 一生都在玩弄男人
- 秦始皇为何不停开疆拓土的原因 只因自卑作祟
- 《红楼梦》为什么宣扬“同日生的就是夫妻”?
- 耶律大石是怎么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耶律大石
- 薛宝钗住所在哪里 薛宝钗最后怎么死的
- 佛教的“卍”与纳粹标志“卐”之间有何关系?
- 孔子的工资都干什么用了?
- 华夏始祖黄帝的故事
- 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 十月革命的影响